基于言语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赵艺文

基于学生言语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更为准确、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形成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悬念,做好思维铺垫

设置悬念,主要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文章的情节回旋推进,增加文章的曲折感。在叙事类文章写作中,设置悬念法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设置悬念的几种常用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一,倒叙法,在文章写作的初期突出某一事件的结果,使读者在得知事件结果后想要了解导致这一结果的起因与经过,如《祝福》一课,作者先叙述了“祥林嫂”的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了“祥林嫂”近年来的遭遇,“祥林嫂”的死即悬念,这一悬念为后续的叙事进行了思维铺垫。其二,反常法,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突出人物的反常言行,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反常原因的心理。

二、情节突转,掀起思维波澜

情节突转,主要是指作者在记叙事件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顺着一条线索层层铺陈渲染,将读者的注意力与情感全部都吸引在一个方向,使读者心中生成一个可能性,但在事件发展到高潮时,笔锋陡转,事件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读者预想的结果。在叙事类文章写作中,情节突转是作者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情节突转的写作手法,如《鸿门宴》一课,情节突转主要体现在“樊哙闯帐”和“刘邦脱身”两个关键环节。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情节突转能够使文章整体掀起思维波澜,将文章内容推向高潮,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最后,教师设定一个叙事主题,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情节突转这种写作手法进行叙事练习,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三、褒扬贬抑,承载思维顿挫

褒扬贬抑的“抑”指在叙事的过程中对人、事、物的贬抑,而“扬”则是指在叙事过程中对人、事、物的褒扬,此种语言表达方法能够使作品有顿挫起落之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运用褒扬贬抑的写作手法,并为学生提供写法指导。褒扬贬抑在写作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前者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在描写贾宝玉时分别通过王夫人的介绍、黛玉母亲的说辞、林黛玉的猜想对人物进行贬抑,然后引出《西江月》赞颂贾宝玉的叛逆,其实是对人物的褒扬。后者则相反,作者应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叙事,需要做到“抬得高、跌得重”,才能够凸显出思维的顿挫感,其中的“抬”是语言表达的手段,而“跌”则是语言表达的目的。

四、修辞表达,丰富思维内涵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适度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的内容更丰满,更为形象地凸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的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板书“看什么”“像什么”“想到什么”“写下什么”,然后设定多个写作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将写作对象设定为“校园的春色”,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写出“徜徉在春天的海洋中”之类的语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文章的内容。

总之,言语思维发展视域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应注重传授学生用语言承载和表现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在叙事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基于言语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Y15-L270]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