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为纲,提升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赵静

语文教学兼具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当下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言”“文”割裂、效率不高的情况,教师依赖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导致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方面,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三点”定航,筑牢语言理解与运用之基

1.寻“支点”,把握新课标精神

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构建语文学科思维的基础,这一能力需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中培养。以《百合花》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绘制海报、讲故事、模拟拍电影等任务。针对绘制海报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比如,抓住小通讯员的腼腆,在海报里突出他的羞涩神情;针对讲故事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针对模拟拍电影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和烘托氛围的作用。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从多个层面剖析小说,理解百合花象征的军民鱼水情,很好地培养了爱国情怀。

2.借“基点”,驾驭语文要素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走进助农直播间”模拟活动。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主播可以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农产品荔枝——咱们推荐的荔枝,果大核小,就像乒乓球似的,甜度比普通水果高不少。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理清了说明顺序,还在撰写文案、直播表达等过程中提升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体会到语文在职业场景中的作用。

3.落“靶点”,展现生本理念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助力其了解行业特点。以《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水晶设计专业的学生分析景泰蓝的制作流程,让他们结合专业设计水晶成品的制作流程,培养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二、“三链”联结,把稳思维发展与提升之舵

1.合“链芯”,前后勾连,层递式生长

思维品质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创设富有挑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思维支架。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为例,教师把荔枝带进课堂,创设助农直播间情境。学生观察荔枝的特点,可以锻炼直觉和具象思维。在撰写销售文案时,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组织语言,可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辩证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创新宣传方式,可以发挥创造力,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2.传“链带”,整体设计,对焦式聚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职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串联知识点,助力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比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以“理想信念”为主题,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的壮志豪情;学习《风景谈》,可以领略到革命先辈在延安生活、战斗的乐观精神;学习《荷花淀》,可以体会到军民的家国情怀。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之美,领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可以传承红色基因。

3.旋“链轮”,问题为导,线性式推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学生遇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针对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运用趣味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意象,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三梯”创设,搭建审美发现与鉴赏之梯

1.搭“梯基”,入境探美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不仅有展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的社会美与人格美,还有描绘山川的秀丽与壮美的自然美。在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之美的重任。以《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老画家为救他人在风雨夜画下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感悟人格之美。

2.铺“阶梯”,激发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导语和创设文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使用精彩的导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心中宁静美好的景色是怎样的?今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笔下清华园的荷塘。在那个特殊时期,他眼中的荷塘会有怎样独特的美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绘制心目中的荷塘。学生仔细研读描写荷塘景色的语句,深入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之美。这个学习过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

3.通“梯台”,培养审美感受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引导学生感受理性美和艺术美。以《登高》的教学为例,教师让绘画专业的学生绘制秋天的图画。学生从季节、人生、国运等角度进行创作,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审美感受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色彩的浓淡变化展现季节之秋的萧瑟,有的学生以人物形象的沧桑体现人生之秋的坎坷,还有的学生借助画面背景反映国运之秋的艰难,从多个层面对诗歌进行解读,很好地锻炼了审美感受力。

四、“三串”融通,喷涌文化传承与创新之泉

1.串“核心”,书本内容内核化

语文课程承载文化知识,具有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功能。教学《雨巷》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温习《蒹葭》,对比分析两首诗的表达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串“要素”,学校活动浸润化

学校活动浸润化,意味着将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各类校园活动。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语文课文中展现的爱国精神、奋斗品质等主题,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升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成舞台剧本,开展话剧表演,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串“资源”,社会实践延展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精神的感悟。比如,学习教材中的革命主题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让学生结合各自所学的专业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升实践能力。在参观博物馆时,教师可以引导电商专业的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推广文化产品;可以指导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借鉴文物的艺术特点进行创作,提升专业技能和文化传承意识。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坚持学科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