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思辨读写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白丽峰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目标。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思辨读写训练应运而生,它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助力学生应对复杂的学习环境。思辨读写强调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融入批判性思考、逻辑分析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质疑、分析所学知识。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明确思辨目标,强化读写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具体的思辨目标。这一目标应聚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在写作时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强化读写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确立了以下思辨目标:剖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根源,探究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孔乙己的外貌、言行等基本特征。然后,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如“孔乙己为什么总是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的‘窃书不能算偷’这一说法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从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出发,认为他的迂腐、懒惰是导致悲剧的因素;有的学生则从社会层面分析,指出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才是根本原因。教师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如果孔乙己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主题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发挥创新思维,思考社会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明确的思辨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读写训练。在阅读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批判性思维对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多维度分析。在写作环节,学生能够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创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二、构建思辨情境,激发读写兴趣

思辨情境的构建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的关键。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思辨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置身特定的思维环境中,激发其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读写兴趣。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构建了这样的思辨情境: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在多年后回忆起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想象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一背影的不同理解。例如,在学生时代,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对父亲关爱的感动;在成为父母后,学生可能会有对父爱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矛盾,通过这个情境重新审视了父亲的爱;有的学生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父爱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情境中的思考,写一篇读后感。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能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构建的思辨情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融入对课文的理解中。在小组交流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三、融合思辨元素,拓展读写深度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辨点,如矛盾冲突、多元观点、价值取向等,并将这些思辨元素融入读写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思辨点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思辨元素构建文章的框架,阐述观点,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矛盾冲突,如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的压制之间的矛盾。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祥林嫂反抗行为的语句,如她对改嫁的挣扎、对灵魂有无的追问等,同时分析封建礼教在她周围人身上的体现,如鲁四老爷的冷漠、柳妈对她的精神折磨等。通过对这些矛盾冲突的分析,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中多元的观点,例如对于祥林嫂的悲剧,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态度,鲁四老爷认为她是个不吉利的人,而“我”则有着同情但又无奈的复杂情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环节,教师设计了“从祥林嫂的悲剧看封建礼教的危害”的主题,让学生开展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之前分析的矛盾冲突和多元观点融入作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迫害,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深度。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融合思辨元素有效地拓展了读写训练的范围,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和多元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四、注重思辨反馈,提升读写质量

教师的思辨反馈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对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思辨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运用、观点创新等方面的评价。教师通过正面的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读写质量。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注重思辨反馈,提升学生的读写质量。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及其传达的情感。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指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忧愁;有的学生则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在写作教学环节,教师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描写夜景的作文。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从思辨的角度进行了评价。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注重思辨反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质量。

综上所述,开展思辨读写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明确思辨目标、构建思辨情境、融合思辨元素和注重思辨反馈等策略,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读写水平。

作者简介: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