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融合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徐筝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读写融合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思维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读”对思维的启发作用,重视“写”对思维结果的体现,达成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一、借助质疑评鉴,发展逻辑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表达进行质疑评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对相关事物进行多样化的评鉴,又需要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1.在读写融合中进行理性质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可疑之处,提取相关信息,采用分析、判断等逻辑方法,客观地呈现消除疑问的证据,进而实现解惑的目的。
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题目中的反常表达进行质疑:鲁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福之情的,但是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用的是“阿长”这一称谓呢?在这一问题驱动下,学生先要深入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提取“我”与长妈妈相处的重点信息,了解“我”与长妈妈的感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她是“不大佩服”的,因为她喜欢八卦、管教严厉、睡相不好等;后来,“我”对她渐渐产生了敬意,因为长妈妈讲述的“长毛”故事中,透露出了勇敢和智慧;再后来,“我”得知自己心爱的隐鼠是被阿长不小心踩死的,一下子又认为阿长很残忍而憎恶她了;最后,又因长妈妈为“我”买了那本《山海经》,“我”对她的感情再次发生了变化。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这些内容不是目的,还需要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阿长与长妈妈是小时候的“我”因憎恶与敬意,对她的不同称谓,文章题目用“阿长”与《山海经》组合起来,前者代表人物,后者体现重点与关键事件,作者对人物感情的变化隐含在一系列事件中,在复杂的过程中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2.在读写融合中进行审美鉴赏
美感是学生接触到美的对象时,内心产生愉悦感的心理状态,具有隐性特质,需要借助适宜的语言文字表达才能体现出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进行审美鉴赏。其中,文本内容,包括意境、思想、情感等,文本形式包括修辞运用、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赏析的方法也因对象不同而异,如创设情境、揣摩品析、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等等。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了许多值得鉴赏的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内容与表达,开展鉴赏活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赏析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小石潭的寂寞清幽、郁落凄寒之景色,正是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文中对潭水的表达,没有出现一个“水”字,甚至没有一笔描写涉及“水”,只是说鱼“空游无所依”,却写尽了水的清透感和鱼的灵动感,传神地描绘出潭水空明澄澈的意境。在这样的审美鉴赏活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借助联想想象,发展创造思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模式,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重组信息,得出新的结论,可以锻炼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联想想象中拓展信息,换角度思考问题。
1.在读写融合中拓展想象
初中语文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留白,从写作层面看,是作者在内容取舍上的处理艺术,也是十分精当的表达,属于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从理解层面看,是文本中的不确定点,也是文本开放性结构的体现,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再创作。换言之,这些留白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必要的补白,在读写融合中体现对原文表达上的突破。
比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充满悲愤之情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其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就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搜集资源,注意历史人物在此地的活动,按照兴与亡进行分类,结合《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自己对“千古兴亡多少事”的理解。有的学生针对“兴”的理解是这样的: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事,两度率兵北伐,收复中原国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有气吞万里之势;有的学生针对“亡”的理解是这样的:刘裕之子刘义隆也有过北伐之举,但因准备不充分,冒险出击,失败而归,懊悔不已。这样的拓展补白,使“千古兴亡多少事”得到具体表达,强化了作者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读写融合中转换视角
在学生的意识中,文本或者写作中出现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而不理解“我”在真实情境中往往只是一个叙事视角或者一种身份。换言之,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中,教师应让学生习惯变换角色来理解与表达特定的对象。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的是自己晚上睡不着,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夜游时,见到的独特景色。文章是从“吾”(苏轼)的角度进行描述的,景色自然是苏轼喜欢的。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可以设计从张怀民的角度来写两人夜游承天寺的事情,看看有什么样的结果。有的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进行描述:一个月朗的夜晚,张怀民看到承天寺的景色异常美丽,想到苏轼肯定也会喜欢这里的景色,就想出门去找他来一起赏夜景,正好听到外面想起了敲门声……这样的表达,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读写融合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因势利导,开展多种思维实践活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广东省中山市坦洲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