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路径
作者: 袁波高考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高考试卷的题目特点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启示。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流程。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本位,教师结合结果式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是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结构化、过程化教学,教师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习活动,基于目标提供评价工具,确保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我与地坛》为例,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全面解读,定位教学目的地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与深度学习,有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把评价任务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起着导向作用。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首要措施是明确教学目标,即定位教学活动最终指向的目的地。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解读新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新课标是纲领性文件,在宏观层面提出教学要求和建议,教师解读新课标,提取关键信息,找到教学着力点,由此把握教学方向。
例如,新课标提出教学建议:“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创造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由此找到教学着力点,先定位《我与地坛》的任务群,即文学阅读与表达;再将任务群拆分成“阅读”“表达”两个类型的学习活动,创设对应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持续探究的支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解读文本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在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解读文本内容,了解文本讲述的事件,体会文本想表达的主题。随后,教师将文本内容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起来,细化教学目标。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全文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地坛中获得生命感悟;第二部分叙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呈现出生与死的关系、子女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但是,学生缺少生命体验,很难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生命哲思和母子亲情。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将教学目标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层面,丰富每一个层面的内容,建立以下的目标体系。
目标1:精读地坛之景,概括景物的特点;目标2:由景入情,由情入景,能分析景——情——理之间的关系;目标3:能够在探究活动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多角度讨论地坛、母亲带给作者的思考;目标4:在设计海报的情境中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
二、聚焦目的地,设计教学路线
完整的导航系统需要目的地和行驶路线相匹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探究知识,才能确保准确到达指定“地点”。因此,教师需要聚焦教学目的地,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路线。
(一)立足具体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解读新课标和文本内容,已经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分析目标的特点,识别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
《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指向阅读和表达两个任务,教师将其拆分成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主题情境。第一课时的主题情境是“寻找地坛,感悟生命”,第二课时的主题情境是“聚焦生命,设计海报”,两条主题情境线环环相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导入新课:“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因忧愁而烦恼时,大自然就是现成的最后避难所。大自然的魔力让郁达夫不远千里来饱尝故都的秋,让朱自清在荷塘中得到了暂时的宁静,那史铁生在地坛中又获得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坛,感悟生命的力量吧!”接着,教师针对目标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精读课文中写景的段落,概括景物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勾画文中写地坛景物的句子,重点关注描写景物的形容词和动词,寻找作者在园子里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四百多年里……越来越大,也越红”——这段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蜂儿如一朵小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你从这段景物中感受到了什么?“譬如祭坛石门……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有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针对目标2,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细品文本中富含哲理的词句,分析景——情——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怎样的自己呢?思考了些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作者描述当时的自己的句子吗?
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教学内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如何体现“我”、地坛、母亲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呢?作者的感悟和思考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发?”接着,教师针对目标3和目标4,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我与地坛》中呈现出的生命哲思值得推广普及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为《我与地坛》设计一张宣传海报,让更多人走进史铁生,走进史铁生与地坛的故事。
(二)立足学生特点,组织学习活动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本质是重构育人格局,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学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要实践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学习活动,落实教学任务。
以指向目标1的教学活动为例,学生要对教师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但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足,学习视野有限,很难发现关键词句中隐藏的深刻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完成精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描写景物的句子,讨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和问题导学的方式,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优化评价,交流教学结果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学生不仅要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还要知道自己“学到了怎样的程度”。
评价指标是对教学目标的详细描述。教学目标不同,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不同,设计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对此,教师立足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设计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围绕评价标准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以指向目标3和目标4的教学活动为例,该活动的主要学习成果是设计海报,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将设计海报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项目。例如,针对设计海报的评价:海报中出现的元素要贴合文本内容,突出设计的理念;海报的构图要呈现“我”与母亲的关系;海报的宣传语要言简意赅,突出要点,如“我走过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等。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及时分享信息和观点。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质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通过全面解读文本,定位教学目的地;聚焦目的地,设计教学路线;优化评价,交流教学结果,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浙江省嵊州市长乐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