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作者: 王蓉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等措施,确保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此后,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减负提质”的政策倡议,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探寻作业革新之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从单篇课文、“活动探究”单元、跨学科等角度出发,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单篇课文“大作业”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堂活动单、课后作业。“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需要特别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设驱动型的真实情境,二是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则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主题统领,各项作业彼此关联,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一、单篇课文“大作业”的设计

单篇课文“大作业”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堂活动单和课后巩固延伸作业。其中,课前预习作业注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活动单侧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逐步推进学习过程;课后作业侧重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习视野。三个部分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课前预习作业:课堂学习的起点

在深入研读文本、确定核心内容及评估学情后,教师需要确立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再设计预习作业,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在课前,教师需要批阅预习作业,据此调整教学计划。笔者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同学们默读课文,对照教材中的注释,你们会发现有些字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常用的字词意思不一样,比如,“期”“舍”“戏”“不”“去”“委”“引”“顾”等。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追溯字源,借助汉字的图片,解说字意的由来。

示例:

“期”在课文中的意思是约定。这个字最早是由“其”与“日”组成的,左边的“其”表示簸箕一类的劳动工具放在案板上。它的右边原来是“日”,后来换成了“月”,表示与时间有关。于是“其”加上“月”,就有了“规定的时间”“约定”等意思。

笔者设计这份预习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这份作业既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比如,留心教材中的注释;结合语境推测字词的意思;查阅《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字词的意思;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通过探索字源的方法进行学习。

2.课堂活动单:以学定教,提升学习能力

课堂活动单并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它应是学生在课上重点思考与探究的任务。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学习目标:通过开展“补写”练习,学习敬谦辞令的文化精髓,促进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作业1:补写人物或称谓。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对补充的称谓进行归类,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及文化内涵。

作业2:补写人物描写。

友人:( )尊君在否?

元方:(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补写人物描写,并说明理由。同桌二人分角色朗读,说说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业3:补写后续情节。

晚上,父亲陈太丘回来。当他了解友人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会对元方说些什么才合情合理呢?请你补写恰当的情节。

活动单上的三个补写作业,从情节到人物,再到文化内涵,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从 “文言、文学、文化” 三个角度读懂古文。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探索,互动交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

3.课后作业:检测巩固,拓展视野

课后作业主要是检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世说新语》中有很多有趣、有意义的故事值得学生学习。笔者设计了课后作业:从《世说新语》中选取一篇你感兴趣的故事进行阅读,给它加个题目,写一篇故事,然后讲给家人听。这个课后作业指向整本书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篇目继续阅读。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

统编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旨在将静态的、单一的知识融入动态的、多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创设驱动型真实情境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语言运用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文,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建立与个人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执教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诗歌单元时,创设了这样的作业情境:初三年级将开展“为你写诗”教师节庆祝活动。请你代表班集体,给教师写一首诗,先用文字创作,再用声音演绎,让诗歌唤起大家的美好回忆,让诵读传递师生的深厚情谊。随后,笔者依托生活情境,整合单元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作业,推动单元活动的开展。

作业1:例证“好诗”的模样。

请你选择一首或几首诗歌,品鉴其“好”在哪里,可以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进行赏析。

作业2:图说“好诗”创作方法。

请你用思维导图呈现“好诗”的创作方法。

作业3:声传诗歌。

请你选择本单元任意一首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录制自己的朗读“代表作”。

作业4:创作献给教师的抒情诗。

学生创作诗歌,为教师送去特殊的礼物。

“为你写诗”的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创作一首高质量的诗歌并非易事。上述作业与本次“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密切联系,为学生写诗搭建了支架。

2.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使共同活动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在设计“活动探究”单元作业时,笔者根据学情搭建支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1:例证“好诗”的模样。

品鉴角度:意象及特点(意境)、情感、形式及结构、节奏韵律(押韵)、语言表达。

品鉴范例:

我选择《我爱这土地》进行品鉴。初读诗歌,我就被诗人艾青深切的爱国之情所打动。在那个动荡不安、外敌入侵的年代,诗人借助“土地”这一意象象征受苦受难的祖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爱。

针对作业1——例证“好诗”模样,笔者提供了范例支架,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诗歌,联系时代背景,寻找诗中的意象或意向群,分析其特点,体会其中的情感。当然,学生也可以选取几首诗从外在形式或结构入手,或抓住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或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另外,笔者还提供了“品鉴角度”这样的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知识还需要去探索。

针对作业2——图说“好诗”创作方法,笔者提供了富有一定逻辑性的关键词,比如,确定创作主题、明确诗歌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等,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思维导图。

针对作业3——声传诗歌,笔者提供了诵读评价标准。比如,形体仪态:服饰整洁,精神焕发;朗诵技巧:吐字清楚,朗读富有节奏,有效处理重音,表达诗歌情感;语气语调: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恰当使用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情感:感情充沛。这是评价性支架,它不仅是评判工具,更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评价性支架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三、跨学科的作业设计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学习”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任务,特别强调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文学习为基础,融合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跨学科作业注重学科的融合和知识间的联系,突破学科壁垒。

笔者坚持综合性、实践性、跨界融合的原则,依据学生“‘燕’‘雁’分不清”的学情,设计了“雁往何处去——诗词中的‘大雁’”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美术、生物、语文等学科角度设计了活动作业,引领学生全方位地解读诗词中的意象。

作业1:走进美术馆——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大雁形象。

请你搜集有关大雁的美术作品,制作课件,说说你的审美发现。

作业2:游览生物馆——了解动物学家眼中的大雁。

请你整理大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撰写一篇论文或绘制生物知识海报。

作业3:畅游文学馆——比较诗词中的“雁”与“燕”。

请你结合“雁”与“燕”的经典例句,从生物、绘画角度解读两个意象的内涵。

跨学科语文作业设计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主题统领,各项作业间的高度关联。主题是各学科核心知识的交集,强化主题统领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总之,随着“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语文教学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师需要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创新设计语文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