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情况须谨慎应对

作者: 叶刚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空。即使预设的教案再精密,教师也无法保证在教学中不出意外状况。而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否从容应变、妥帖处理,就堪称判别教师专业水准的“试金石”。必须明确,每堂课都有每堂课的任务,课时计划不建议随意变更。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甚至单纯只为博得听课教师笑声、掌声的“借题发挥”,而应站在“课堂神圣”“教学为重”的高度,力求快速而巧妙地化解意外,充分保证教学主线精准而高效地推进。

以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的经典课例《赤壁之战》为例,徐老师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曹操兵败赤壁后,会怎样向部下总结战败的原因呢?”这个问题既统揽全篇,又独辟蹊径,几乎每次执教时都会引发学生的热烈发言。但是有一次遇到了意外情况,问题刚一抛出,一个小男孩“噌”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我知道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当众向部下总结战败的原因呢?”

对此,徐老师先表扬了这个小男孩爱阅读、爱思考,接着不动声色地说:“曹操不肯轻易认错,那我们就不让他召开总结会了。不过,他也是造诣很高的军事家。他不肯当众总结以免尴尬,但内心肯定会反思,对不对?那我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吧。”徐老师一番机智而轻巧的“变招”,让课堂瞬间转“危”为“机”,柳暗花明。于是,学生顺理成章地开始替曹操“内省”,并且说得头头是道。

从上述案例中,既可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可看出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不轻易改变教学走向和课程板块,力求扎实走好预设的每一步。可以设想一下,同样遇到这种意外情况,如果换成不够成熟的教师,又会出现怎样的应对方式呢?

——偃旗息鼓式。有的教师会觉得自己的教案有问题,于是直接取消了预设的环节,同时以“同学们真会思考”等廉价的表扬来填补空出的时间。

——转移话题式。有的教师会自作聪明地“因势利导”,将教学步骤瞬间切换到“我们来聊一聊曹操”等话题上,结果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简单敷衍式。有的教师会维持“师道尊严”,以诸如“你知道的曹操比较片面,其实他也会当众总结”等话语加以搪塞。学生感觉不到尊重,教学环节又能往前推进多远呢?

——惊慌失措式。有的教师会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导致课堂出现长时间冷场。教师如此慌乱,可以想见其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

以上,显然都与理想的处理方式相去甚远。其实,教师可像徐老师那样勇于面对、轻巧化解,做到“马甲”可换,但“路线”不变。

如果教师为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无视“花絮”,必定无法体现“生本”地位。但理想的课堂除了强调“生本”,也不可淡化教师的“导”。若失去必要的“导”,课堂难免跑偏。

教案一般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是带着特定教学任务的授课计划。虽说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但毕竟“计划”指向教学的初衷,因此须谨慎应对课堂突发情况,处理好教学生成与教学预设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写作丈量教育人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