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作中“以劳育人”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叶晓蕊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家园社协作中‘以劳育人’的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3-3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晓蕊(1982~),女,汉族,福建南平人,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摘 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课堂提供了更多契机,尤其是劳动教育的渗透和强化,更是彰显了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帮助。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多重信息,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家园社协同育人,让幼儿在学习中感知知识,在劳动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激活情感,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幼儿园;以劳育人;家园社;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09-04
幼儿园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充分把握教育本质,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劳动培养良好的品质。幼儿阶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时期,教师不妨抓住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联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筑造劳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促使他们在实践中生成更加丰富的认知。幼儿教育本身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动。劳动教育既需要动脑又需要动手,在家园社协同合作中,幼儿参与劳动,意志力得到磨炼,素质修养大大提升。
一、 氛围营造,奏响以劳育人主题曲
劳动教育不是随意而为之的,需要情境作为依托。在情境的助力下,幼儿更能顺利进入学习感知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接受实际创设对应性学习情境,家庭、学校、社会资源都可以引入其中,作为情境创设的激发点。
(一)转变劳动观念
新时期赋予了劳动教育崭新的内涵和使命。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劳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地,学校劳动教育体验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接。部分教师、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知,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要多学知识,参不参与劳动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定然无法发挥其功效。因此,改变教学现状,改变劳动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思想认知的革新才能促进行为的转变。为了给幼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以具体直观的情境为指引,利用多媒体、游戏、演绎、问题、实物等手段,为幼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触发他们的思维触角,带来情感上的触动,铺垫认知革新。推行幼儿劳动教育,教师切实发挥“五一劳动节”这一节日的优势,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实践。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们对劳动节是缺乏感知的。教师可以先从一段视频资料导入,引导幼儿进入感知状态。在幼儿结束观看视频后,教师以具体的事例为引子,引导幼儿思考:你觉得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是必要的吗?你更赞赏谁的行为?因为有视频作为铺垫,幼儿参与热情极高。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地上有垃圾我们就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在话题交流探讨中,幼儿劳动观念增强。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
(二)立足生活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现实生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对比、操作,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涉及许多劳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找寻启发点。一方面,幼儿缺乏劳动实践经验,是教学难点;另一方面,幼儿缺少什么样的体验,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幼儿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立足生活实践,创设趣味化的生活情境,进行劳动教育。为了点燃幼儿参与热情,教师布设生活化的情境,如融入音乐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展现幼儿擦桌子、拖地、擦玻璃、刷马桶等劳动动作。大部分幼儿没有劳动经验,但很多幼儿见过家长是如何进行家庭劳动的,因此,教师可以较为顺畅地进行询问和引导幼儿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将幼儿爸爸妈妈们的劳动视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打扫卫生的视频呈现在幼儿面前,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幼儿大多喜欢看视频资源,且视频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能够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幼儿树立劳动学习榜样,可以给其带来更多触动。
二、 教学定调,奏起以劳育人进行曲
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幼儿阶段的课程教育体系构建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清晰鲜明的课程作为辅助,幼儿劳动素养才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劳动教育品质也才会大大提升。教师要从整体视角出发,结合幼儿阶段孩子的兴趣点,定制劳动课程、细化学习内容。
(一)定制劳动课程
当代教育教学要培养的是爱劳动、会劳动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坚守劳动教育阵地,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劳动课程构建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原则。所谓的系统性是劳动课程要建立一套系统、连贯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给幼儿教育以鲜明的指引。实践灵活性则是指劳动教育不能单纯讲述理论知识,教师要结合幼儿园区位特点,结合当地特色以及幼儿认知特点,定制园区劳动课程,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成新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劳动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结合国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呈现,还要结合各自园区特点,构建课程体系。某幼儿园在设计园本劳动课程时,秉承“成长从心,乐育养正”的理念,整合多种信息,创设“生活实践+持续探究+协同共育”三位一体的园本化劳动新空间。每个班级每个星期都会有三节劳动实践课程,设置专门的课程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完全都是劳动教育的课程。劳动教育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课程展开渗透,如语言层面、科学层面、健康层面等。不仅如此,设置专门的劳动实践课程,教师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课程内容、形式各不相同。经过多年的创新设计,总结相关经验,学校逐步形成了“学理论—强本领—重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链。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人才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在科学系统的课程的辅助下,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二)细化学习内容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但课程体系属于框架结构,要想真正发挥其功效和作用,还要细化学习内容,让幼儿有更真切的感知,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包含诸多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让幼儿学习自我服务,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结合家庭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参与到擦桌子、拖地、整理玩具等家务劳动。制作手工作品、进行职业体验,培养他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理解,这些都是幼儿劳动能力的体现。劳动内容的细化呈现,让教师对教学有了立体化的认知,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幼儿园中班实施劳动课程时,旨在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借助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幼儿体验种植花卉的乐趣。幼儿缺乏花卉种植经验,为了给幼儿以针对性、具体性的学习指引,教师没有急着进行知识讲解,而是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无论是你的家里还是小区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请你化身小小观察员,对这些植物进行认真观察,看看这些植物每天都有哪些变化,‘种植员’又是如何照顾它们的呢?”接收到任务指示,幼儿兴趣高涨,每天认真观察,并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进行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加之教师的总结,幼儿对种植植物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再请教师讲解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幼儿的接受度自然更高,且内容呈现出丰富性。幼儿津津有味地进行聆听,快速进入深度学习探索状态,全身心投入劳动实践。
三、 平台搭建,奏好以劳育人协奏曲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搭建起实践操作平台。幼儿认知成长有一定规律和特点,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特别是要以多元化的主题活动,助力教学顺利推进。此外,还要拓展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让幼儿充分交流,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认知。
(一)组织主题活动
劳动实践活动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活动是幼儿认知信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具有丰富性、灵活性,能够引入更多趣味元素。在活动的指引下,幼儿学习探知热情被激活,启动思维感知外界信息,在活动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适合幼儿劳动的活动有很多,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进行有效筛选,设计契合度更高的劳动实践。教学实践中,因为有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组织相对轻松,有了更加精准清晰的路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体系特点,组织主题式学习活动。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互动,幼儿获得诸多新知识和劳动技能,他们的认知功能得到有效开发。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其逐渐能够独立照顾自己,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主人翁”的主题实践活动。对不同班级的幼儿,主题活动呈现是不同的。就小班孩子而言,他们年龄最小,能够照顾好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小班的劳动实践任务就是让幼儿从入园第一个月开始,就引导幼儿自主取餐、自己上厕所等。教师还设计了游戏化的餐巾标志,这样幼儿可以根据餐巾,找到自己的座位,主动探索餐巾的使用方法。中班的幼儿他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为此,教师设计了“值日小帮手”的劳动实践,引导幼儿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养成每日清洁、每周扫除的劳动习惯,劳动意识逐渐增强。主题劳动实践活动是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学习活动,学习形式极为灵活,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兴趣和教学现实需要进行不断调整,提升主题实践活动的契合性。
(二)拓宽沟通渠道
幼儿身心发展有自身规律,他们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层,无法精准把握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幼儿缺乏经验积累。要想进一步夯实学习成果,教师不妨发挥幼儿思维灵活、观察力强的特点,注意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观察特点;设置好主题实践活动后,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适时为其提供观察、实践契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提升幼儿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拓宽沟通渠道,让孩子在实践中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幼儿认知迅速提升。幼儿之间的交流是重要的。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也非常必要,在沟通互联中,拓展了幼儿学习空间。例如,设计种植小葱的劳动实践,教师将幼儿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且小组成员都会有一棵自己的小葱。小葱是幼儿自己的东西,他们负责照顾小葱,小葱长大后,幼儿可以拿回家。因为小葱是幼儿的“私人物品”,所以他们照顾得格外用心。照顾小葱的过程中,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为其浇水、施肥。小葱虽然比较好照顾,但也有的幼儿的小葱长势不佳。针对这一现象,幼儿一定会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分析。在展示劳动成果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种植经验分享,让幼儿畅所欲言,进行表述:“我觉得虽然要为小葱浇水,但也不能浇太多,让它喝饱就行。”幼儿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思维碰撞中,幼儿的认知才能不断提升。当然幼儿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要进行延伸。教师引导幼儿回到家和父母分享相关种植小葱的经验,增强幼儿与父母的交流互动,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
四、 资源整合,奏美以劳育人交响曲
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可以融合多重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优势,展现系统化的劳动教学体系。通过家务劳动,强化幼儿家庭意识。社会劳动实践也必不可少。在多重资源的共同助力下,幼儿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得到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融合多重资源
幼儿劳动教育不是幼儿园一方面的责任,与家庭社区息息相关。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将其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家庭资源包含多种形式,物质材料资源和信息人力资源是最常用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众多,需要诸多物质材料的辅助。这个过程需要家长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资源支持,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社区资源亦包含多重因子,自然环境、社区环境、人文环境都会对幼儿劳动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努力开发社区资源,能够为劳动教育注入鲜活动力。如幼儿园要搞养殖活动,但养殖活动需要诸多的资源,幼儿园是不具备的,尤其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为了更快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取了诸多的信息资源,如养殖基地、养殖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