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洋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建构。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知识零散不成体系、题海战术的复习现状,文章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一是教师进行深度备课,做好思维导图应用规划;二是开展思维导图专题教学,指导方法技巧;三是构建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四是强化评价,引领实践和反思,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质量;五是适当课外拓展,加强思维导图绘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52-04

作者简介:陈洋(1985~),女,京族,贵州毕节人,纳雍县龙场镇贵仁希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复习是有计划、系统化的回顾、梳理与总结,是实现“温故”“知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而单元复习,则是教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复习活动,不仅要强化知识梳理、总结概括,更要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模式该如何构建?是零碎的知识讲解、题海战术还是系统化的总结梳理与迁移应用?答案当然是后者。而要构建系统化的单元复习结构,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可或缺。与零碎的知识复习模式相比,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的应用,更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单元知识结构,厘清复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文章以统编本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索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对策。

一、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脑图,在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其英文名为“mind mappin”或“thinking mapping”。作为一种先进的图形技术,思维导图以表征发散性思维为主,简单且有效。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记录发散思维的笔记工具,不仅有助于增强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综合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章所指的“思维导图”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单元复习中,为建立单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借助关键词、线条、图画等绘制的知识结构图形,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实现逻辑思维可视化的目标。

2. 单元复习

《汉典》对“单元”的解读为:“整体中自为一组或自成系统的独立单位”,兼具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单元”具有不同的类型,如教学单元、专题单元等。文章所指的“单元”,是指教学单元,是教材体系中已经编排、确立好的单元。如统编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整理与复习》,就是具有独立性的教材单元。“复习”,是基于巩固、加深理解目的而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

立足对“复习”“单元”的解读,文章中,笔者将“单元复习”定义为: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对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的“单元”知识点再学习的过程。单元复习的目的,不仅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更为迁移应用,发展素养。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的理论基础

1. 思维可视化理论

可视化是一种通过视觉觉察方式将思维外化呈现。有研究表明:人脑有80%的功能用于处理视觉信息。国内学者刘耀源在研究“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将其定义为:运用图式或图式组合的方式,呈现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从而使其清晰可见。与“知识可视化”不同,“思维可视化”的重心在于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知识点本身。刘耀源指出:思维导图在系统梳理复杂知识结构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学生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关键词、图片、线条等厘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隶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也称为结构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习得是有意义建构的过程,主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和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将其作为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这一以“图式”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方式,强调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实现巩固、提升的目标。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构建单元复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现状

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小学数学单元复习现状、思维导图应用的方式,文章选取某小学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全面充分的访谈、课堂观察等,总结梳理小学数学单元复习现状、思维导图应用现状如下。

(一)小学数学单元复习现状:知识零散不成体系,题海战术

在小学单元复习现状调查研究中,文章针对部分数学教师开展了访谈发现: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教师的复习模式,依然停留在对知识本身的梳理层面,并以习题训练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A为例,其表示:“单元复习课其实就是练习课,在教师简单梳理知识之后,都需要学生通过做习题的方式巩固知识的。”教师B表示:“单元复习就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点的复习,主要的复习方式有二:一是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二是做练习”。

除了教师,文章也针对小学生开展了访谈,而当问及:“在单元复习中你会自主复习吗?”部分小学生表示:“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复习的。”这种习惯于让老师“带”着复习的潜意识,凸显了学生在单元复习中自主建构不足的现实。

整体而言,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师简单的知识梳理方式,导致单元复习知识零散而不成体系;同时,以练习为主要巩固方式,“题海战术”是常有之事。

(二)思维导图应用现状:教师绘制为主,学生自主建构不足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便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单元复习中,应当凸显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中的主体性,引领学生自主绘制、应用思维导图优化单元复习。然而,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单元复习的调查研究发现:数学复习中,也有部分教师会科学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单元复习,但思维导图以教师绘制为主。多数时候,教师会直接将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分享给学生,由学生将其作为“复习资料”抄写或者打印出来,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严重不足。正是因为教师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影响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的效果。

三、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文章以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整理与复习》、人教版六年级《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圆的整理与复习》等单元为例,开展了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并总结梳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的建议如下。

(一)进行深度备课,做好思维导图应用规划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能随意,不能为了好看和热闹,而要在实在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要确保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规划,进行深度备课。

本着思维导图应用目的的深度备课,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需要对所要教学的单元复习内容充分熟悉,能做到不依赖教材和参考书而能向学生讲析清楚;二是教师自己绘制过所要教学的单元复习内容的思维导图,甚至该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的思维导图也了然于心;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有相对准确的预测,知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绘制指导;四是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思维导图需要用到的材料,如白纸、彩笔等。这四个方面都做好后,教师的深度备课才算达标,也就是对课堂上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复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和规划。比如《圆的整理与复习》这个单元复习,在课前教师需要充分明确需要复习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同时预想好思维导图绘制可用的方案,以期在课堂上能指导学生绘制出不同风格和样式的思维导图。

(二)开展专题教学,指导方法技巧

提高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中的自主建构能力,是教师优化单元复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应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结构存在困难。为了提高小学生应用思维导图优化数学复习的能力,文章针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开展了专题教学,以指导学生方法技巧,提高复习效率。

1. 理论讲解,建构概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对思维导图理论化的认知,是其应用和实践的基础。因此,在开展思维导图专题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强化理论讲解,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寻找关系、如何形成框架。同时,学生还要把握如何运用主题词、线条以及色彩,将知识框架呈现出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电子白板呈现思维导图的案例,以建立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直观认知,为其实践和应用奠定基础。

2. 教师示范,深化认知

开展思维导图的专题教学,仅仅依靠理论化的讲解,很难实现学生深化认知的目标。而教师的案例示范,不仅能够深化认知,而且还有助于将思维导图的专题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

例如,文章在开展思维导图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以《小数除法整理与复习》为案例,以思维导图的绘制为主线带领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绘制完毕之后,教师开始启发式的引导:“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关于思维导图的专题学习,你们能找出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还有哪些不足吗?”部分学生表示:“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知识脉络清晰,但色彩不够丰富、图形不够有趣。”结合学生的点评,教师继续引导:“那你们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绘制思维导图并美化吗?”在教师引导下,教学进入了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环节,文章选取作品呈现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思维导图的绘制方面,小学生个性化十足,同时也富有艺术灵感。整个思维导图,图案、色彩等都较为丰富。不过,深入解析思维导图内容可见:即便是教师已经引领学生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要点,但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知识加工层次依然比较低。很多内容文字,依然是对原文的摘抄而缺乏必要的提炼、总结和概括。相关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教师在单元复习中,应当持续发挥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思维导图自主建构的能力。

(三)凸显主体地位,构建翻转课堂

针对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直接呈现知识点或思维导图的现状,文章认为:在单元复习中,教师应当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构建翻转课堂,建立“课前、课堂、课后”一条线的单元复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思维导图的应用与建构,同时还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单元复习的效果。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为例,鉴于学生对思维导图已经有了直观的认知,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知识加工、整理与总结能力。文章构建了如下教学环节:

(1)课前: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梳理知识框架,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相关学习资料,如本单元知识“框架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其思维导图绘制的实效。

(2)课堂:①集体点评学生作品。分析其在梳理知识脉络、知识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强化学生自我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构建同桌互评或者是前后桌互评的方式,凸显学生在思维导图作品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学习好的方法,提高能力。②教师梳理知识框架,绘制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知识梳理、思维导图绘制存在的不足,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框架的梳理,并在此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厘清知识脉络,提高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