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开展路径探究
作者: 陈云玉作者简介:陈云玉(1976~),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龙海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教学工作开展中,为针对性改善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掌握不牢固、主题学习分散等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促进学生系统结构化知识体系建立。落实大单元教学,要促进核心素养理念有效落地,让学生真正基于学习过程,理解核心概念,实现深度学习。在小组合作主体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学有所获的同时,促进大单元整体性育人目标顺利达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56-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真实世界。以新课标为指引,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围绕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概念表征、运用拓展,积淀学习经验,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价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为实现核心素养育人,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将一些碎片化内容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提高数学理解的整体水平。大单元教学的落实,以大任务、大主题为引领,可以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也能基于教学过程对一些零散概念进行整理,还可以补充一些生活化问题,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对学生横向对比、纵向关联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推进核心素养育人,重视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一、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指引推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内容整合,还要打破课时与课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壁垒,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用结合,体现知识间的自然联系。将数学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衔接,让学生真正可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延伸,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稳步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真正获得丰富发现,拓宽学习视野,达成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二)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理解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落实,体现了明显的主题引领,又可以通过层次简洁的任务设计,促进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整体设计,循环往复,分步实施,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也能在层次化任务解决中,让学生把握知识脉络结构,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认知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统整性理解。比如,从实践运用的角度,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让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也能为学生创新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可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认知完善,助力学生构建结构化认知体系。
(三)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特点。围绕大单元内容,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学习表现,为其推荐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在大单元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帮扶,形成有效的学习团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真正基于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对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让学生将一些零散知识点系统掌握,并为学生迁移应用提供有效支架。基于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落实,可以真正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探究意识,有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为学生自主参与拓展空间,增强课堂本身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获得有效的学习发现,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成长其中,学有所获。
二、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落实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对促进学术知识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助力。但是,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审视和完善。
(一)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
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阶段,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指引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准备工作。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好、预习习惯已经养成的学生而言,这类工作的推进比较顺利。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在大单元教学推进中,这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思维不连贯等多种问题,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弱化了教师讲解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究运用了更多的空间。如果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没有系统的了解,也不能明确大单元学习的目标,就会使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感到非常吃力。
(二)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落实,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厘清知识框架,有效运用学习资源,实现对单元内容的针对性理解和掌握。但当前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学生依然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对教师推送的一些线上资源、课外知识点,学生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一些变式题目、综合性问题,虽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所提及,但是很多学生出现了眼高手低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有效理解的课程资源有限,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后,学生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脉络结构,导致学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频频碰壁。
(三)大单元教学效率不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要向课堂要质量,在单位时间内由教师讲解一些重难点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实现知识理解,模型建构和迁移应用。所以大单元教学的开展,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对学习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学生缺乏目标规划意识知识,机械地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一些单元主题任务。学生既没有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也不能提出一些创新性思维,还有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始终处于从属性地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也难以在与同学交流合作过程中,高效吸收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大单元教学工作,影响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不能有效把控学习过程,科学分配任务和时间,影响了大单元教学的综合品质。
三、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以新课标为指引,在小学数学课堂推进大单元教学,要从知识育人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有效转变。因此,以新课标为指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要深度分析教材,了解学生学情,选择与生活相关联的单元主题,为学生学习参与有效预热,提高大单元教学综合品质。
(一)深挖教材确定大单元教学起点
新课标指引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教师深挖教材,明确单元主题,合理划分大单元教学推进的结构层次。围绕核心素养育人,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将大单元教学的认知体系与学生主体学习密切关联。结合大单元主题,精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切入点,以缓步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台阶,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贴合学生学习水平,确定整体化育人方针,在大单元教学推进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促进大单元教学循序开展。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学情的前提下,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线,帮学生一步一步找到认知起点。
以“方向与位置”这部分内容为例,从一年级阶段开始,学生就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有效了解,所以学生本身已经具备初步的方向感。在二年级学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尝试进行描述,这些也是方向感建立的基础组成部分。而四五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会精确描述,如南偏东30度。这就需要学生在试图读图的前提下,先确定参照物,再进行方向规划,还要与最后的运动路径相关联,准确认识方向和位置。所以,大单元教学要缓步引导,循序展开,让学生在具备方向感的同时,融入数感、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方向和位置准确感知。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点进行探究,让学生想一想从教室位置去图书馆沿途要经过哪些建筑,让学生尝试规划路径。在确定路线之后,还要让学生通过地图的方式,呈现自己所规划的路径。以生活为基础,将读图、识图、绘图、用图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建立。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了方向位置后,还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认识平面图,按照问题要求寻找目标建筑物,确定相互位置。因为这类问题比较抽象,让学生直接理解比较困难,所以以生活为基,深挖教材内容,确定教学起点,向学生缓步渗透,逐级引导,既能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能与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学用结合,为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确定教学目标促进知识网络构建
小学阶段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也较差,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对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提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设定有效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网络构建。教师要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发挥好托举作用,让学生对单元知识点透彻理解,并从整体综合的角度确定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层次。将一些细小琐碎知识点全面涵盖,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高质量学习、参与、实践,以散点串联促进大单元教学工作高质量落实。
以“空间和图形”大单元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一些常见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大量接触。所以在这一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的学习。在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效了解图形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平面图形性质和特点的探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教学任务设定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目标、素养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多个层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鼓励学生以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等基础性操作,深入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关系进一步探究,帮助学生了解三角形分类的基本方式。在学生对三角形有效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出示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对错的辨析,并寻找相应的例证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将图形性质的探索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在问题解决层面,教师要善于引入一些直观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用所用的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梳理知识的前提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对遇到的问题,既要从形的层面来分析,还要从数的角度来验证。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探究的有效方式,真正以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三)多元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效把握。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探究过程,丰富汲取知识。通过多元教学方法的交互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对数学知识透彻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应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大量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对一些复杂知识意义理解,实现高效学习。以小数的意义这部分为例,教师就可以恰当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来认识小数。例如,在超市购物时,蔬菜的价格多是用小数来表示,黄瓜的价格为3.5元,西兰花的价格为4.5元。与此类似的场景还有非常多,如学生的体重为45.6千克、一个人的身高为1.6米、桌子的宽为0.8米……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小数。选用学生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对整数与小数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小数的生活价值,学会留心生活,进而为后续小数的加减运算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