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优化数学建模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 夏敏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建模作为连接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其教学优化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从“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建模意识”“利用问题导学,巩固建模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建模能力”“丰富学科探究,拓宽建模视野”四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数学建模,发挥教学价值,优化教学课堂,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64-04
作者简介:夏敏(197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教学,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构建模型、解析现实难题,是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途径。它要求学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以数学为镜,洞察世界本质。核心素养,则是学生面对未来挑战所必备的品格与能力,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数学建模教学,正是这些核心素养的孵化器,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数学建模的过程,实则是对核心素养的深度锤炼,学生在构建模型中学会批判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创新火花,在团队合作中凝聚集体智慧。由此可见,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其全面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 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建模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兴趣的引导。长此以往,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明确这一点,积极营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数学的世界当中,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未知,构建模型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积极将数学问题嵌入学生熟悉的日常情景之中,如购物、游戏、旅行等,让学生能够迅速建立起与数学知识的情感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这种基于生活的数学建模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价值,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建模意识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课堂时,应巧妙融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建模方法,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生活情景】 “鸡兔同笼”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为将其融入生活情景,教师可构思一个农场主的困惑情景。例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小明和他的家人去了郊外的生态农场游玩。农场里不仅有绿油油的蔬菜田,还有一片热闹的动物区。小明特别喜欢观察小动物,尤其是那些活泼的鸡和悠闲的兔子。农场主李大伯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告诉小明一个有趣的小烦恼。原来,农场里有一个大围栏,里面既养了鸡也养了兔子,但由于最近太忙,他没有时间一只只去数,只知道围栏里总共有35个头(即鸡和兔子的总数量)和94只脚。李大伯想知道围栏里到底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以便更好地安排饲料和照顾它们。根据故事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帮助李大伯解决烦恼,求出围栏里鸡和兔的只数?”
【观察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题中的数学元素(头数、脚数)和关系(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并尝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些元素和关系。
【构建模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构建数学模型。他们可能会想到用假设法来求解这个问题。例如,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兔),然后根据脚数的差异来调整差值。
【验证求解】 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求解。假设一: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就是总头数乘以2(因为每只鸡有2只脚)。然后,用实际的脚数减去这个假设下的脚数,得到的就是多出来的脚数。这些多出来的脚数就是兔子的脚数(因为兔子比鸡多2只脚)。假设二:同样也可以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子,然后计算差值。这个差值就是鸡的脚数少了的部分,因为鸡比兔子少2只脚。
【总结反思】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他们可以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并思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拓展应用】 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笼子里的动物种类更多(如加入鹅等),应该如何求解;或者让学生尝试将这个模型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如分配任务、调配资源等)。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紧扣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精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提炼并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型。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建模兴趣与意识。此举不仅彰显了数学教材的价值性,还确保了教学情景与学生认知水平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
二、 利用问题导学,巩固建模基础
(一)利用问题导学,增强思维逻辑
问题导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领学生拾级而上。例如,初始阶段,教师可提出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不断审视和优化既有模型,以达到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实现知识的深化与能力的飞跃。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本质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结合实际案例,巩固建模基础
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课堂时,应灵活运用问题导学,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构建数学模型,以此巩固建模基础,增强其思维逻辑能力。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问题导学】 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展示一张小文家中的客厅地面铺满瓷砖的图片,这些瓷砖大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并抛出两个数学问题。第一个为基础性问题,请观察客厅地面瓷砖的排列,识别出哪些瓷砖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第二个为提升性问题,小文想知道,如果长方形的瓷砖,长边都为60厘米,短边都为20厘米,正方形的瓷砖的边长都为20厘米的话,沿着客厅的四边走一圈,他需要走多远呢?
【观察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识别瓷砖的形状,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边与短边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构建模型】 基于观察结果,学生可逐步构建数学模型,将图片中的正方形与长方形一一分辨出来,并明确客厅的长与宽分别由几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长拼接而成的,将具体的边长数值进行标注。
【验证求解】 学生根据所创建的数学模型,将各个数值进行相加,求出客厅的长与宽的具体长度。接着,再将客厅的长与宽相加,得出的数值结果乘以二,最终解得客厅地面的总周长,也就是小文沿着客厅的四边走一圈的距离。
【总结反思】 如若部分学生的答案存在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验证,分析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
【拓展应用】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测量家中其他房间的尺寸并计算周长,或者设计一个由多种形状瓷砖组成的图案并计算其周长等。
在问题导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更在深入构建模型的各个环节中,亲身体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数学建模流程。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还显著地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它生动展现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即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品质,促使数学成为一把锐利的钥匙,解锁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 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建模能力
(一)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良好沟通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日常习惯、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差异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尽相同。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可以积极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沟通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合作学习的主题,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攻克难关,共同探索数学建模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以促进建模的顺利完成。合作学习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生态系统,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讨论、分享见解与反馈。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还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边界。
(二)结合实际案例,提升建模能力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课堂时,应积极采取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交流互动,以此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深化学生的建模能力。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整体学情,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如测量、比例、计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确保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然后,选取“测量校园面积并绘制比例尺地图”作为合作探究主题。
【观察分析】 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并明确任务要求:测量校园内指定区域的面积,并根据实际尺寸绘制出具有比例尺的地图。随后,学生需进行讨论并确定小组内的角色分工,如测量员、记录员、绘图员等,以确保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构建模型】 根据分工,小组成员能够有方向性地构建数学模型,如测量员负责使用测量工具对指定区域的边界进行精确测量;记录员负责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在表格或笔记本上;绘图员则根据测量结果和比例尺进行初步计算和地图绘制等。
【验证求解】 完成数学模型构建后,各小组根据测量结果和比例尺要求绘制地图。绘图员应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如1∶100、1∶500等),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地图元素(如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和大小,以提高地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总结反思】 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和比例尺地图,并进行简要的汇报说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以促进交流和反思。
【拓展应用】 教师可基于以上问题进行深化,例如,如果我们要为来校参观的家长和游客制作一份校园导览图,除了比例尺和地图元素外,还需要考虑哪些信息点?请设计一份导览图的草图,并说明其信息点的选择和布局理由。
数学建模,作为一项综合性强、挑战性高的学习活动,其精髓深植于错综复杂的任务规划与团队协作之中。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分工、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深刻铸就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支柱。
四、 丰富学科探究,拓宽建模视野
(一)丰富学科探究,增强创新精神
在学生的建模能力日臻成熟之后,教师可通过多元化实践,以激活其创新思维。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知识领域之中,以此彰显数学的魅力,并促使学生洞见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与深远影响。实际上,数学建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鉴于此,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审视问题、剖析本质、创新求解,以确保数学建模的实用性与效能性得以最大化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