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作者: 张星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而任务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知识原理为中心,使学生开放的空间内借助多种资源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不谋而合。数学学科在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十分关键。鉴于此,文章分析了任务教学模式的内涵,在领悟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对任务教学模式下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意义、原则和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任务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68-04

作者简介:张星(1987~),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当前,数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固化、教学形式单一以及学生脱离课堂等问题,而任务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式课堂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发展能力素养的黄金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改善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的自主探索。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具体该如何在任务教学模式的导向下构建探究式课堂呢?文章对此展开分析与探究。

一、 任务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任务教学模式下构建数学探究式课堂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该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难度的、具有探索性的任务。这一任务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不断处于思考和探索的状态。将任务教学模式融入学科教学中不但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生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打破教学常规,优化课堂教学方案,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完成探究过程。

二、 任务教学模式下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路径

(一)设计生活任务,促进应用探究

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8章“认识概率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区分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奠定了一些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基础,当学生初步学习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后,教师则引出生活情境:“我儿子小军正在上三年级,他写了一篇日记,并同意将这篇日记分享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军的日记吧。”随后师生共同阅读:

2024年11月1日  晴

今天早上我起晚了,于是着急吃了早饭去学校,可是到校门口时遇到了班主任。这个时间进教室是肯定迟到了。班主任批评了我一顿,我心想:“今天真是不走运,班主任经常都在办公室很少在这个时间来校门口的,今天被我遇到了,我明天可一定要早起,不然明天早上我还会在校门口遇到班主任。”上了一天课,终于放学了。在放学回家后,我看了一场篮球比赛,我想我长大之后肯定比姚明还要高,长到10米高。看完比赛后,我开始写作业。哎,今天的作业太多了,我不停地写,一直到太阳从西边落下才写完。

在阅读结束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日记中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趣味的生活日记使学生认真阅读,贴近生活的情境内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欲望。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情境分析,指出日记中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在简单的应用“热身”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情境的模拟活动中,以模拟情境这一任务继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阳光商场在开业后的三天内举办了抽奖活动,当时商场负责人准备了A、B、C三个密闭不透明的盒子,A盒里全是红球;B盒里有红球、黄球两种颜色的球;C盒中有10个白球,10个白球上都有标号,标号为0,1,……,9。这3天内,只要在商场内购物满68元的顾客都可以参与抽奖。今天就请同学们扮作顾客来抽奖。”随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3个盒子以及红白黄颜色的球,并向学生介绍抽奖步骤:“抽奖人背对抽奖现场,主持人将A、B、C 3个盒子的摆放顺序打乱,而后抽奖人选‘左、中、右’位置的盒子。在选中盒子后再从盒子里摸一个球。倘若抽奖人摸到红球,那么则是幸运奖;倘若抽奖人摸到黄球则是二等奖,为100元的代金券;倘若抽奖人摸到的球是标号为6的球,则为一等奖,是一个电冰箱。今天咱们的一等奖是一个精美文具盒,二等奖是一个笔记本,幸运奖是一支圆珠笔。”在教师介绍了抽奖步骤后,学生开始抽奖,并通过模拟情境至少找出一个随机事件、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性事件。如此,教师以生活化情境任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二次应用所学知识,则会对所学内容有了大量的感性认知,从而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深刻。

(二)设计问题任务,促进逻辑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诱导手段,科学合理的提问既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任务教学模式导向下的探究式课堂的核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型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发布任务,既可以借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并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和观察探索能力。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一系列问题作为任务单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而后对照任务单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某些广场中用多边形进行拼接了的地板,这时学生也可以对照任务单看到图片。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的地板是如何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的呢?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和教师的带领下步入探究正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尽情发言。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继续以问题指引:“在小学学习阶段,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呢?”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快速回忆起旧知,并回答“拼图的方法”。紧接着,教师则可以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示范如何用拼图的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其余学生在台下操作。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先剪出一个三角形,而后将三角形撕为三份,以每个顶角为一部分,接着用拼接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的学生采用折叠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在纸上画图的形式等。在学生表述了以往的学习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提示学生结合前几节课学过的平行的相关知识。倘若学生思考无果,教师则应用课件出示一幅这样的图,图中为△ABC,并以画有一条经过点A的直线l(学生任务单上没有)。教师在介绍这幅图时提出新的问题:“∠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图中还有一条过点A的直线l,那么直线l和边B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呢?”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平行线的知识自主探索。这一过程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发言内容是否正确,而是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再通过总结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梳理:“刚刚的发言中,老师听到有同学提到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定义等关键词。是的,通过添加和边BC平行的辅助线l,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便可以证明结论了。”在教师的一步步带领下,学生已经适应了探索问题型任务的节奏,并掌握了联系旧知分析问题的技巧。随后,教师便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一连串问题:“同学们,请观察任务单的房子、蜂窝、部分建筑图分析多边形有哪些特征,在此可以结合三角形的定义进行推理。多边形内角、外角和角平分的概念呢?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呢?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那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等于360°呢……”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在规定时间结束后举手发言……如此,在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贯彻问题型任务,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索知识本质,从而亲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并扎实地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计分层任务,促进个性探究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会由于先天条件或后天环境的影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任务教学模式的根本在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对此,初中数学教师便不能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要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设计任务探究式课堂。近年来,分层教学方式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这一方式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全员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相融合,通过设计分层任务助力学生全员的自主探索,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以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5章“二次函数5.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为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了函数思想方法,但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所以教师可以先根据实际学情设计分层的旧知回顾任务。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潜力倾向等多种元素将大家划分为三个群体:“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为A;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群体为B;综合能力较为落后的学生群体为C。”在划分了学情后,教师则列出高、中、低三项任务。

高难度任务对应A学生群体:请结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作图经验尝试画出函数y=x2的图像,并观察该图像,大胆说说你能所得到的结论。

中等难度的任务对应B学生群体:现在要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x2的图像,在作图前请想一想列表时该如何合理选值?以什么数为中心?当x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y的值如何?

低难度的任务对应C学生群体:一次函数y=2x+1,反比例函数y=3x的图像分别是    、    ,猜一猜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能是什么呢?

以上任务都有意识地提醒了学生衔接新旧内容展开探究。通过以上任务探究,学生全员都会具备联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探索新知的意识。

再如,在学生初步明确了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后,教师要求学生统一自主地画出y=x2的图像。在教师的总结下,师生共同明确正确的y=x2的图像。随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分层任务。

高难度任务:不画图像能研究出二次函数y=(x+3)2的性质吗?

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用代数推理的方法找到二次函数的最小值、顶点坐标、对称轴等性质,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函数y=(x+3)2和y=x2的图像间的位置关系。

中等难度的任务:二次函数y=(x+3)2和y=x2的图像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你是如何探究的?

这一任务旨在使学生自主画出二次函数y=(x+3)2和y=x2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直观总结。

低难度任务: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3)2和y=x2的图像,并说出函数y=(x+3)2的性质。

这一任务旨在锻炼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通过画图、图像深刻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左右平移的规律。

在分层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将同一个知识点拆分为三个不同的视角,使每个学生都能依托自身的能力参与到自主探索环节。这将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发生进步,从而提升全班的学习质量。

(四)设计评价任务,促进反思探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评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任务教学模式和探究式课堂的初衷是为了扭转“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和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落实全面育人观。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评价标准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不明等问题还存在于教学中。为改善这一系列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做评价的主体,给予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并指导学生采取多元全面的评价标准,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

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3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案,并在经历了“操作—猜想—验证”的实践过程后,能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本节课极具数学实践特色,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初步明确了基础理论知识、欣赏了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案后,引导学生直接展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性质设计一间房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创意,但必须保证作品中含有轴对称性质。在自主设计作品实践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列出一份评价表,评价表中有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能力、情感态度等要素,知识掌握的评价要点有是否掌握了轴对称性质的概念、是否掌握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等;技能运用的评价要点有“可根据轴对称性质设计相关图案、能够通过轴对称性质辨认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等;能力的评价要点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作品表达能力(体现的房屋特色是否明确)”等方面;情感态度的要点有“课堂的参与度、是否喜爱这节课、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等方面。随后,学生依照评价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评价自己的作品色彩、作品整洁度等其他方面。在学生自评结束后,教师将学生所设计的作品收上来,而后将其打乱分发给学生,于是学生继续借助表格完成互评任务。在学生互相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简单的记录,为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铺垫。在教师结束了总结性评价后,师生再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为本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如此,在评价任务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也通过一次次的评价环节和评价标准的指向改善了“分数论天下”的思想,并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经验,从而构建出了有效的探究式课堂。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任务教学模式构建探究式课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论述了初中数学教师应始终秉承着生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通过设计生活任务、问题任务、分层任务、评价任务等策略切实促进了学生的课程探究,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中真正的“主人”,进而取得了理想的探究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饶燕玲.初中数学新型任务教学模式的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566-1567.

[2]唐婷婷.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0(8):9-11.

[3]杨树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讲”课堂[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12):32-33.

[4]姜鸿侠.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9):59-60.

[5]钟鑫.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索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9):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