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作者: 周万贯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学科融合已逐渐成为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文章旨在探讨学科融合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结合生活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及培训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等多元化导入策略。文章研究不仅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导入方法,也为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科融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72-04
课题项目:文章系大田县2024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科融合视角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实践探究”(课题批准号:TKTX-2408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万贯(1979~),男,汉族,福建三明人,大田县太华镇汤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的限制,面临着课堂导入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学科融合为理念,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导入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 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首先,学科融合理论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科融合意味着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认知框架内理解和应用数学。例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数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则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其次,学科融合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则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如项目式学习和问题解决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最后,学科融合理论还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数学学习不再是孤立的、书本的知识,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有用的工具。
二、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分析
首先,教学资源的限制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条件有限,导致教学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限制了教师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堂导入的可能性。此外,教学资料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科书和教师个人准备,缺少多样化和更新频率高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内容往往单一且缺乏吸引力。
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影响课堂导入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小学,教师往往面临着专业培训不足的问题,缺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上,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地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未能展示数学学科的跨学科价值。此外,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依赖讲授和重复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也是影响课堂导入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小学,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课堂导入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往往认为数学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动力。此外,由于课堂导入方式的单一,学生的学习体验受限,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应用场景,导致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不强。
最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过于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经验联系不足。这种脱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也影响了他们认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 学科融合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结合农村实际生活情境导入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挖掘农村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看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此外,这种教学策略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导入,数学教学将不再是抽象和枯燥的,而是变得生动和具有意义,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农村特有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如计算农作物的产量和销售收入。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农户拥有3.5公顷的土地,每公顷可收获小麦2.8吨,市场价格为每吨1200元,那么这个农户一季的小麦销售收入是多少?”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小数乘整数的数学运算,还融入了经济学知识(产品销售和利润计算)。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看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显著提升,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帮助学生培养了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资源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能够接触到基本的信息技术设备。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引入动态的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资源,使数学概念的展示更为直观和生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在线讨论、互动式问题解决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和多元的学习环境。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动态的数学软件,如通过动画演示小数除法的过程,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此外,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虚拟的数学实验,如模拟不同的除法情景,计算结果,并即时获取反馈。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也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原理。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还可以创建在线讨论组,引导学生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探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在线提交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其他学生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通过这种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升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强了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得到了增强,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三)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
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教师可以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提升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以天气预报为背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讨和计算某一天下雨的可能性。在这个活动中,数学的概率理论与地理科学中的气象知识相结合,学生需要分析气象数据,了解云层、气压等因素如何影响天气,从而应用数学工具来预测天气情况。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学生的视野被拓宽,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计算,更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工具。这种认识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未来的学习路径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实践结果表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不仅提高了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不仅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学习、从试错中成长,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和技能。此外,这种策略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持久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如商店购物找零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这种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接着,教师不直接提供解法,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立方程,并探讨解方程的不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不仅理解了方程的数学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合作和沟通。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数学软件和在线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解方程的过程,通过动态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求解过程。这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也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在解决《解方程》的问题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和兴趣也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