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初探
作者: 王晓利 江沙沙 张军
摘 要:革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对初中生的素养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革命文化为主题,选取“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作为具体实例,旨在探索并实践“地理+”的文科综合跨学科活动模式。该模式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引领线索,在深度融合历史和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调用其他学科的关键知识,旨在有效落实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达成综合育人目标。
关键词:革命文化;初中地理;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13-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革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是构筑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虽带来了便利,但也伴生了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对维护国内思想生态的纯净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青少年阶段,作为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其思想观念的塑造尤为重要,因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在于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长征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璀璨明珠,以其坚定的信仰、英勇的斗争和不屈的意志成为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革命文化为主题,选取“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为具体实例,探索“地理+”的文科综合模式。并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引领线索,深度融合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调用其他学科的关键知识,致力于从多维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促进了学科大融合,从而达成融合育人目标。
一、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设计理念
1.从时间尺度上,结合历史实证资料,让长征精神传承
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设计以核心素养作为主线,贯穿着“地理+”等学科间的融合素养(图1)。核心素养间的互动关联则体现在不同学科间调用知识和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为例,该跨学科活动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引领线索,深度融合历史和地理学科,而两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被时空尺度内在嵌联着,具体理念如下。
基于时间尺度思想,该主题划分为“忆往昔”“看今朝”和“向未来”3个主题活动。“忆往昔”主题活动对应“红色长征路”,红军长征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这段历程不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更是长征精神的体现,其核心在于坚定信仰、英勇斗志与艰苦奋斗;“看今朝”与“向未来”主题活动对应“绿色长征路”,在“绿色长征路”上,人们仍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绿色长征路强调生态治理,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力求经济与环保双赢(图2)。
[<E:\钟兴贵\250327-\地理教育2025第4期\地理教育2025第4期-数据-\王晓利-2.eps> 图2 “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设计理念 ]
2.从空间尺度上,结合区域发展资料,让长征精神落地
红军长征跨越了数年时间,途经了多个地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黄土高原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目的地,这片曾经因过度开垦和放牧而千疮百孔的土地,如今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人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之中。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实施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逐渐恢复了土地的植被覆盖。不仅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还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当地人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让更多人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
本案例重点采用“地理+”文科综合的跨学科形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深入探索“长征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体现,引导其铭记历史根本,重视当下责任,并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从而在新时代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本案例以黄土高原为具体范例,深入回答该地区长征路上的时间轴问题:革命老区上的长征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呈现出怎样的面貌?通过这一探索,以期进一步辐射至长征途经的其他革命老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意义上的全面解读。
二、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设计思路
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设计以情境为依托,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合情境,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链中,学生通过递进式跨学科活动群,调用高阶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在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情境的学习才能真实发生,高阶思维更依赖于在情境中的知识重构[2]。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的提升,而思维课堂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问题链”创设[3]。问题链则以明线形式呈现在递进式跨学科活动群里,“其设计既应涵盖课程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推进,又应以梯度形态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深入剖析”[4]。以“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为例,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打造主题式跨学科活动链,串联思辨探索路
本案例设计了3个以长征精神为导向的大主题活动,并针对每个主题的关键问题展开精心设计(图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构建了子活动主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解决每个主题的核心问题,并在活动结束后,继续完成相关实践任务。整体而言,这一系列跨学科活动构建了一个以“地理+”为核心的文科综合的跨学科思维活动链。
2.构建递进式跨学科活动群,铺就素养成长路
本案例进一步围绕子主题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设计了相关跨学科活动群,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嵌联的问题链条。该设计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通过这些跨学科活动群,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探索问题,还能在实践中培养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1)主题活动一:忆往昔,红色基因之流转
该主题以“历史+地理+”的学科融合形式开展活动。学生需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图,并梳理出红军长征在黄土高原上的主要路线和关键战役,进一步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时空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VR云游纪念馆,掌握长征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具体路线和历程,分析红军长征在黄土高原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红军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对长征的影响;感受红军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的精神,感悟长征精神,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参与“我是解说员”活动,用多样化的形式讲述黄土高原上的长征故事,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在导入环节,学生观看《七律·长征》诗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长征的艰辛岁月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怀。进而通过串联跨学科活动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表1~表3)。
本主题的跨学科活动梳理了红军长征在黄土高原上的重要事迹,深入探讨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展现的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感悟长征精神不仅照亮了过去的岁月,更照耀着现实与未来。时至今日,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在守护与发展黄土高原的新征程上,也可将长征精神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2)主题活动二:看今朝,绿色高原之崛起
该主题以“地理+历史+”的学科融合形式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上的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相关实验,提升地理实践力,锻炼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培育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结合“治山理水的70年”史实资料,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秉持着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感悟“黄土高原”到“绿色高原”转变的“长征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增加政治认同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具体设计如图5所示。
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黄土高原几十年来的遥感影像,见证“黄土高原”到“绿色高原”的改变,感知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接着,串联跨学科活动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表4~表6)。
本主题的跨学科活动涉及黄土高原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故事及绿色发展。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也是长征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主题活动三:向未来,黄土大地之涅槃
该主题以“政治+地理+”的学科融合形式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习,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黄土高原的案例——高西沟村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结合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并评价高西沟村旅游资源的特点。通过分析高西沟村的“前世今生”,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建、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明确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破解高西沟村困局的最佳选择;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是绿色发展,培养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具体设计如图6所示。
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图文资料,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治理样板村——高西沟村的调研和分析发言稿《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穷山变富山》,思考高西沟村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接着,串联跨学科活动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表7~表9)。
本主题的跨学科活动涉及以高西沟村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以因地制宜为发展理念构建的山地苹果特色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以人地和谐为创建理念建设的美丽乡村。在长征精神新时代的传承中,人们艰苦奋斗,最终享受到了“生态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美丽中国的感触,也使绿色发展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育[5]。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以“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为例,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需观察学生在主题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个任务的情况,因此,设计评价量表是判断学生活动表现的重要方式。以本主题学习为例,结合新课标要求,制定了针对性评价量表(表10)。
三、革命文化主题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设计反思
本研究聚焦于革命文化这一核心主题,特别选取“黄土高原上的‘长征路’”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索了“地理+”文科综合跨学科活动模式的内涵与实践。通过精心策划并成功实施此次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该活动不仅促使长征精神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深远意义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且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初步完成了融合育人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知识框架和多元化思维模式,也为教师开展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提供了跨学科融合机制的借鉴和思考。
在革命文化主题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中,以“地理+”的文科综合跨学科活动模式为理论起点,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引领线索,深度融合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并调用其他学科的关键知识,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链和递进式跨学科活动群中,有效落实并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育人目标。在“地理+”的文科综合跨学科活动模式中,通过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情境创设、跨学科活动的组织、教学理念践行以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等关键步骤,推动了“地理+”多学科融合,实现了“1+多”>“多+1”的跨学科活动优势(图7)。
这一系列积极成果充分彰显了革命文化主题下的跨学科活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本次跨学科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为未来以革命文化为主题开展更多跨学科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展望未来的教学工作,仍需进一步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革命文化主题跨学科活动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李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改革路径探讨[J].地理教育,2019(2):4-6.
[3] 董易安,施秋玮.指向思维培养的“问题链”设计与优化[J].地理教育,2023(11):18-22.
[4] 蔡叶斌.素养梯度在问题研究课程中的建构——以“问题研究:该不该引藏水入疆”为例[J].地理教育,2022(2):57-59.
[5] 姜永清,张文革.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初中地理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创新实践[J].地理教育,2023(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