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主题式复习教学设计
作者: 谢燕 任梦漪
摘 要: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在“农业”专题复习中以江苏兴化垛田农业发展为情境,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带领学生了解兴化垛田农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帮助学生重构高中地理农业模块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水平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真实情境;兴化垛田;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26-06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重视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查,更看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高中地理复习课是对多学段、多层次、多进阶内容进行整合重组的过程,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其分析问题的思维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课程改革要求,本文尝试以“江苏兴化垛田农业”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实施路径
主题式教学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杜威等教育家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学生为中心。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主题式教学有多种定义[2-4],其共同特点如下——①主题核心性:所有教学活动、知识内容、学习过程围绕主题展开,主题将各教学环节串联;②强调知识整合:通过主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或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③学生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④情境问题化: 教师依据教学主题创设情境,并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逻辑紧密、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与实践,达成知识构建、能力提升与素养培育的教学目的。主题式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实施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二、“江苏兴化垛田农业”主题式复习教学设计
1.课标和教材简析
“农业”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集合体。《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关“农业”的内容主要有必修二中“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和选择性必修3中“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5]两部分。
在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地理(2019版)》(以下简称“新教材”)中有关“农业”的章节分布零散,具体包括必修二中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选择性必修2中的“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选择性必修3中的“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2.高考考情
“农业”是高考地理考查的核心考点,作为选考必考内容,考查频率和分值一直都很高。笔者研究新高考改革以来的江苏地理选考卷发现,对于“农业”的考查多以典型农业区域或常见农作物为背景材料,采用情境式命题方式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数据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中,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等知识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表1)。
3.教学目标
综合新课标、新教材和高考考情,将高中地理农业专题复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能够结合区域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某些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能够说明地理区位要素与农业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②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找发展方向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③以某区域农业发展为背景,聚焦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4.情境选择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情境是高考考查的载体。主题情境的选择需围绕地理核心素养,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整合性。在乡村振兴、关注“三农”、粮食安全等时代背景下,选择江苏兴化垛田农业作为农业模块复习的情境。江苏兴化垛田农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典型范例。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一个集农业、林业、渔业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为抵御频繁的洪涝侵袭,在湖荡沼泽间,垒土为“垛”,以“垛”为田,进行种植,落地生根,繁衍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垛田地貌和灌排工程体系。其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如位置与分布、要素关联、过程变化等,利于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此外,兴化垛田农业是兴化先民和后代子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彰显兴化垛田先民顽强生存、延续后世的聪明智慧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人地协调观的直接体现。近年来,兴化市利用垛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质,成为独具魅力、极富潜力的旅游观光景区,兴化人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遗产。
5.教学思路
结合新课标、新教材内容和新高考趋势,本文以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的演变为线索,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图2)。
6.课堂实践
“江苏兴化垛田”主题式复习教学过程具体如表2所示。
7.知识体系构建
主题式教学引导的复习课将零散的知识点融入情境和问题中进行整合归纳,在主题情境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农业”进行头脑风暴并构建知识体系(图5)。
8.关注表现性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江苏兴化垛田农业主题式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成度等方面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量表(表3)。分层次衡量学生在垛田农业学习中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达成情况。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与指导,促进其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地理教学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的优化,切实推进地理有效教学。
三、总结与反思
本文旨在通过主题式教学构建学习情境,连通书本知识和真实生活的桥梁。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学主题创设生动、真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并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逻辑紧密、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与实践,达成知识构建、能力提升与素养培育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实施主题式教学无论是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或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内容,都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认知内驱力。此外,主题式教学中学习情境的构建往往也会融入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乡土情感等内容,有利于助力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后续研究中还有以下2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①当前的情境问题设计仍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弱,课中问题生成较少;②课堂评价方式仍然过于单一,后续可增加自评和互评。上述问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罗双,郭娇. 高三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策略——以“青山保卫战”为例[J].地理教育,2022(4):40-44.
[3] 袁顶国,朱德全.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12): 19-23.
[4] 李龙,林建平,邓爱珍,等. 基于课程思政的地理热点主题式教学设计——以“鄱阳湖干涸的探究”为例 [J]. 地理教育, 2023(10): 54-5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