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逻辑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作者: 郭金沙 廖伟业 吴镜佚 黄飞扬
摘 要:学科逻辑在促进知识结构化和培养独特学科思维方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把握学科精髓、明确培养重点与方向的框架和路径。本文尝试以地理学科逻辑为引领,对“人口分布”进行教学重构,挖掘其学科特性,带领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世界,以地理语言表达世界,用地理思想欣赏和改造世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地理学科逻辑;高中地理;人口分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32-06
地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它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回归学科本质、梳理学科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学科逻辑反映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具备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双重内涵[1-2]。在教学中,只有透彻地理解学科逻辑、把握好学科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因此,本文尝试以地理学科逻辑为引领,对“人口分布”这一节进行教学重构,让课堂更具“地理味”,带领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世界,以地理语言表达世界,用地理思想欣赏和改造世界,促进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地理学科逻辑的内涵
学科逻辑在促进知识结构化和培养学科思维方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把握学科精髓、明确培养重点与方向的框架和路径。学科逻辑反映了学科本体的发展规律,具备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双重内涵,换言之,地理学科逻辑包括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和地理学科思想逻辑[1-2]。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反映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于回答教学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地理学科思想逻辑主要指认识并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和方式,回答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描述了地理学家认识地球表层环境时主要遵循“从空间看待一切”的思想,具体可细化为六大基本问题,分别是“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怎样使它有利于人和自然环境”。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地球上的位置、形势、空间差异和相互作用等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与此相对应,也就形成了空间定位的思想方法、把世界划分为区域加以认识的思想方法、空间相互作用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人地关系思想等。
地理学科知识是地理学家在认识地球表层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其蕴藏在地理学科思想中,地理学科思想催生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蕴含地理学科思想,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图1)。学生以及许多一线地理教师常常会感到地理知识过于杂乱、似乎无所不含,而依据地理学科逻辑对这些地理知识加以审视,就能将其整合,使之从“散乱”走向“系统”,形成一个由地理学科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按照逻辑顺序加以组织的规律性体系[1]。
二、基于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设计实践
1.“人口分布”的地理学科逻辑分析
(1)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提供了两个切入点(图2)。
从“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出发,关键在于把握区域视角,由此可提炼出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三大人文地理核心概念,并从格局—过程—机制入手把握其关联性。[2]“人口分布”在知识层面上属于“空间分布”这一核心概念,但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与人口迁移、城镇化等人文地理过程密切相关,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既受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就分布教分布的层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口迁移”这一空间过程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空间联系。
依循“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核心在于把握人地关系,高中人文地理部分是通过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2]具体而言,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作为一幅直观的地理图景,揭示了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域的聚集与分散状态。然而,仅仅描绘、刻画这个分布格局是不够的,关键在于透过这些分布格局,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过程和机制,也就是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人口分布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依循格局—过程—机制的教学思路,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区域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为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奠定坚实基础[3]。
(2)地理学科思想逻辑分析
学科思想是一门学科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地理思想方法内涵十分丰富。基于本节课的学科知识逻辑分析,发现“人口分布”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尺度思想、过程思想、综合性思想、人地关系思想等[4]学科思想。
尺度是地理事象在时间、空间上的量度。尺度思想要求在认识和分析地理事象时选择合适的尺度,对于尺度较大的事象需要学会将其划分为不同尺度加以认识,同时认识到尺度之间的关联,在将结论进行推广时,需要判断尺度是否匹配。人口分布涉及不同的空间尺度,从世界到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学会转换不同尺度认识人口分布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而在分析不同尺度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时,需要关注尺度是否匹配。例如,探讨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全球尺度上,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比较低平的平原地区,但在区域尺度上,如南亚、东非,人口可能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区,这时平原趋向的结论就不再适用,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尤其需要关注时空尺度。
地理过程指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过程思想强调地理学的“时间性”,在看待地理事象时将时间和空间耦合起来进行分析,一般而言,需关注过程的驱动力、标志性特征和过程效应,通过对过程的深刻认识实现预测变化趋势。从人口这一单元出发,过程思想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部分,而今天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历史上人口迁移过程的综合,因此,本节课需要初步渗透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除此之外,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也是过程性的体现,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分布格局不同,而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方式、强度也不同。
综合是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分析地理问题时需将要素、时空、区域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对本节内容来说,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时,尤其需要注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为后续分析其他人文地理现象奠定思维基础。
人地关系思想强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环境,即人类活动(人口)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可视为统摄人口这一单元的大概念。具体到本节内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导致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人口分布的特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知识主要强调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分布在空间上有疏密之分,这会影响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过多会带来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这体现了人口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区域的人口数量必须与人口合理容量相适应,只有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5]。在本节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才能完整地引导学生建构“人口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这一大概念,最终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6]。
无论是学科知识逻辑还是学科思想逻辑,都是从学科本体出发,当前的课堂教学呼唤更加高效的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科逻辑建立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仅仅关注地理学科逻辑是不够的,还需要促进学科逻辑向认知逻辑的转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促进学科逻辑向认知逻辑转换的基本路径包括问题进阶、案例式路径、活动化路径和主题化价值引领[7]。
2.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其中核心概念是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既包括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也包括人口素质、性别等其他人口学特征的空间分布,本节内容主要关注人口数量分布,需要学生学会描述人口分布的特征,尝试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包括反映人口分布特征的地图、遥感影像图等图片资料,还包括史料等文字资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进行有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8]。行为动词是“描述”,它意味着学生需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如由整体到局部、划分不同尺度、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极值等,同时,需要学会综合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具备初步的综合思维。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
(1)宏观分析
视角决定问题,人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点,不同学科往往从不同视角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高中阶段对“人口”进行探讨的还有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在教学中可适当联系相关学科内容,如我国的人口政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等。但作为一堂地理课,更要突出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即从空间视角看人口分布,最终目的是协调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地理课堂成为“学科拼盘”和“大杂烩”。
人口是“人文地理”的第一章,人文地理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聚落、产业区位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无一不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人口”这一概念可谓“人文地理”的逻辑起点和认知基础,而在人口的诸多研究中,位置和分布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横断视角,因此本单元第一课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第一课,从“人口分布”出发,遵循感知人口分布格局—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的逻辑思路,其中,“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必修一学习的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本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是在人口分布格局上发生的,同时,人口的迁移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口分布格局,体现着格局与过程的耦合。本章第三节“人口容量”与特定区域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人口的稀疏会影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不同人口密度的区域往往面临着不同的人地关系问题,因此,需将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微观分析
本节教材选择了“世界人口分布图”“‘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饼状图”等图片,引导学生分尺度认识和描述人口这一地理事象的分布特征,其中,“中国的人口分布”“胡焕庸线”等内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因此,作为补充内容编排在教材的阅读部分。介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教材主要以枚举的形式进行,虽然较为全面,但缺乏情境载体,难免生硬,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生活化教学的落实。
(3)教材二次开发
基于上述分析,依据问题进阶、案例式路径、活动化路径和主题化价值引领等学科逻辑向认知逻辑转化的基本方式,从情境线—问题线—知识线—思想方法线四线驱动来构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图3)。具体而言,本节课创设了“探寻胡焕庸线,回答总理之问”的大情境,从情境中生发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地理学科思想,进而体现人地协调、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引领。其中,尺度是地理学认识世界的透镜,通过转换不同尺度来认识人口分布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因此,本节课先以中国(国家尺度)为例,教会学生描述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然后通过升尺度到世界(全球尺度)、降尺度到云南省(地区尺度),学生在分析不同尺度下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转换尺度认识地理事象的方法,理解尺度转换带来的结果差异。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口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这一大概念的统摄作用,适当补充了“人口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内容。
4.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在初中地理中已学习过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相关的知识,但对于分“尺度”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比较陌生,除此之外,在初中和高一上学期也已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但学生对于综合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某一地理事象还比较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