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刘倩 王晓飞

摘  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由于我国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培养方案设置、师资队伍构成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现实阻碍。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置、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系统设计,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等举措,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路径,切实提高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022-0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aculty composition, and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re are practical obstacles ofthe implementation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settings,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system designs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aff, fully leverag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multiple paths to promo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alent cultivation; training program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新时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依法审批的一种教育活动[1],分中外合作设立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推进我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满足社会公众的国际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培养方案设置、师资队伍构成、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构成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查询到的信息,截至2024年5月24日,我国正在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1 037个,其中经管类项目约占18.7%,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应用最广的专业领域之一。高校经管类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经管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提升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当前我国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和推进对策,对于提升我国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根基的重要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各类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外,还要发挥价值引领的育人功能。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从规范性维度明确了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在我国开设的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类别,上述专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经济类和管理类毕业生的重要阵地。培养具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经管类毕业生是高校经管类合作办学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而要实现毕业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单靠思政课以及单靠专业课都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实现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3]才能达到,在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二)  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起步,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合作举办的“福特班”,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合作举办的长城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学位教育项目等都是我国早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4]。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引导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步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时期。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5],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并提升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作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为新时期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建设路径指明了方向。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评价是多方面的,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应是评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中,也将是否开设了必要的国情课程和实践活动等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以上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文件中虽未直接提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但可引伸出课程思政建设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质是教育项目,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经济类专业主要研究经济发展中宏、微观环节的资源配置和决定制定,管理类专业则主要研究组织和管理活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熟悉国际商务流程和跨文化交流的经管类人才需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重要途径。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具有政治认同、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和业务素质等综合素养应是衡量项目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措施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依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高校育人功能,提升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情怀和素质修养。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而所培养学生是否具有上述思想情怀和素质修养则是衡量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确定的“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方针,我国经管类合作办学项目在吸收引进海外优质学术资源、提升我国高校全球影响力[7]的同时也面临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渗透的风险。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因课制宜,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实现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8]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且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了提升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二  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中引进大量外方课程,且授课教师多由外籍教师以及有海外留学生活经历的教师担任,这导致合作办学项目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来自于培养方案设置和师资队伍构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同时,与理工类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相比,经管类合作办学项目授课内容更为开放、灵活和多元,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中面临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碰撞乃至渗透的风险。培养方案设置、师资队伍构成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共同制约了高校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走深向实。

(一)  培养方案设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满足下列要求,一是引进的外方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引进的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三是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四是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满足上述四个“三分之一”要求,经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中大量引入外方合作高校课程。以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与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商学院合作设立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该项目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外方课程,如管理会计、跨文化交流、市场营销学、银行与金融科技、金融市场学和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主要由来自于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的教师和青岛理工大学自主招聘的外籍教师授课,授课中一般使用外国原版教材或者瑞士高校教师所编写的讲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