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特色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陶良彦 方志耕
摘 要:产教融合将有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教育链的高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质量管理与实践课程为例,简述航空航天特色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思路,探索质量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进而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三个维度介绍具体措施。课程改革成效明显,打造“理论讲授-实践案例-创新区科研能力训练-企业实习实践”融合式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质量与可靠性;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031-0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fficient connection of the talent cha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education ch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aking the course Advanced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urse with aero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s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quality talent training. Then, specific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an integrated teaching platform of "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ca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in innovation zone-enterprise internship practice" has been created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pedagogical reform; dual-teacher teaching team;enterprise courses
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旨在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为促进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高效联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其中,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是该模式的核心和关键。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在探索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周松等[1]从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机械设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李建华等[2]探索了健康大数据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蔡小春等[3]认为加强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是构建全日制专硕特有课程体系的关键,总结出上海交通大学的四条实践路径:企业单独开课、校企联合授课、企业授课和国际产学研合作课程。马丽娟[4]针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实效、存在阻力等,给出了具体的课程开发策略。尹慧慧等[5]指出,需从多元化考评机制、多角色评价体系、提高课程产品关联度等方面,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下课程考评策略。刘世宇等[6]以品牌策划课程为例,介绍了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法设计等。梁淑轩等[7]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典型问题,从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课后反思等几个维度进行了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战略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高质量与高可靠性是航空航天复杂装备产品的基本要求。培养质量与可靠性领域的高素质与复合型人才,将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以及航空航天装备研制质量管理提供人才支撑。考虑到质量与可靠性课程在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基础作用,其建设备受重视。郑玉彬等[8]将探索性研究方法引入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探索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及学生成绩考评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魏星等[9]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对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进行开发。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课程呈现交叉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9]。童敏慧等[10]以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实践和方法角度构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模式,指出了教师所需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质量管理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思路、建设内容、改革措施、教学评价与效果等。
一 建设总体思路
本课程由航空航天型号“两总”主讲,联合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开设,聚焦质量管理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理论,突出复杂装备质量管理实践。课程是面向工业工程专业选修课,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依托学校航空、航天和民航“三航”特色,探索质量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校企全面合作,构建“产教一体、深度融合”课程新生态。
响应质量强国战略,面向行业需求,持续完善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通过调研、访谈复杂装备企业质量和可靠性领域工程师和企业领导,识别人才需求和发展需求,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和内容。
坚持产业教授、行业菁英引领,校内教师协作,课程共担。联合来自航天八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航天一院、航天五院、中国星网集团等单位的一批行业精英,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技术精湛、业内权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双法学会复杂装备研制管理专业委员会,坚持协同育人,共编教材,共培师资。邀请中国商飞公司供应链管理王龙工程师、航天八院陈顶等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新教材。同时,通过课题合作、讲座培训等共同培养合格师资队伍。
建设海尔合肥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菲尼克斯公司、航天一院等实习基地,以及“质量工程”校示范主题创新区,打造校企协作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基础。
二 教学资源建设
本课程按照“16+16+X”框架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其中第一个“16”为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的理论授课,中间“16”为型号“两总”与行业和专家的实践教学,最后的“X”代表学生在型号两总和行业专家“课程导师”与校内导师等带领下开展主题创新区课题研究、企业实习实践等课外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课堂与课后教学设计实现高级质量管理与实践产教融合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联合行业精英,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航天八院陆志沣副总师,担任产业教授,同时邀请了南航兼职教授长征八号总师等一批行业精英,建设涵盖“两总”和行业专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改进提升课程大纲。
打造突出复杂装备质量特性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体系。本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面向复杂装备研制与运维的质量可靠性基础理论与方法,面向我国民航大飞机研制实践的特性工程理论与方法,面向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实践的可靠性工程理论与方法,面向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研制实践的质量理论与方法,面向战争体系与装备设计实践的效能、质量理论与方法(图1)。
图1 课程内容体系
凝练科研成果,自编质量管理课程教材。联合教学团队发挥理论优势和实践特长,及时更新《质量管理》教材。该教材目前已经累计印刷12 500册,获批省级“十三五”规划教材,得到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
借助信息技术,建成数字化资源平台。教学团队一方面打造了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并开课五期,累计受众达到万人次。另一方面,依托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双法学会复杂装备研制管理专业委员会,开办网络会议、专家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宣传和普及质量可靠性管理知识。
三 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多措并举践行课程思政。依托三航特色,打造“总师课堂”,邀请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总师们亲身讲述航空航天质量管理史,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勉励学生继承航天精神,激励学生勇于奋斗,激发广大学生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建构“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培养“高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打造由课程理论教学、实践专题报告、基地创新训练和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采取课程导师制与学习者“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邀请总师、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深度交流质量、可靠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提升学生“高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彰显教学内容的“思政性”与“挑战性”。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引入航空航天装备研制与运维背景,设计国家重大需求型号项目案例实践教学,彰显教学内容的“思政性、方法性、应用性”;邀请“两总”与行业专家进课堂,介绍前沿热点问题,聚集复杂装备质量特性工程理论与一线实践,突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与挑战性。
第四,打造一体化的课堂与专业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团队于2016年创立了质量与可靠性主题创新区,目前已成为校级示范主题创新区。截至2023年,已经发布5期创新区项目,共60余项个课题,代表性课题见表1。
依托教学团队承担的一批质量与可靠性相关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以及航空航天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围绕复杂装备故障诊断预测、卫星可靠性、大飞机质量管理模式、安全性等研究主题展开课题研究,打造“理论讲授-实践案例展示-创新区科研能力训练-企业实习实践”一体化融合式实践创新平台。
四 教学创新
本课程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教学内容彰显“思政性、方法性、应用性”。依托型号“两总”、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承担的重大课题,面向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重大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挖掘时政元素。聚集复杂装备质量特性工程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突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与挑战性。
第二,“两总”与行业专家进课堂,建立课程导师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航天八院陆志沣研究员、长征八号总师宋征宇等一批专家,走进课堂,实行课程导师制,搭建“理论讲授-实践案例展示-创新区科研能力训练-企业实习实践”一体化融合式实践创新平台。代表性授课内容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