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矿冶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与研究

作者: 钱功明 叶青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难点和不足,该文从“双一流”建设与行业需求出发,提出完善矿冶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建议。通过搭建和完善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教学与交流平台,构建具有国际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生教学创新体系,结合教学过程科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对整个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形成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矿冶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创新体系,为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科研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人才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双一流”;矿冶类学科;国际化教育;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与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035-04

Abstract: The gradu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mining and metallurgy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ne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graduate teaching innovation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national teach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teaching quality, macro-control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form a "double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or graduate education in mining and metallurgy disciplines. It can provide guarantee for training "world-class talents" with learning ability, innovation spirit,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mining and metallurgy discipline; 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发展、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1]。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展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和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更是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2]。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3]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高科技、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任务。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2年,《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作为一流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先行者”,“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牢牢把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4-5],才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人才”的齐头并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4-5]。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人才”的目标和定位表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要从学术交流平台的打造及扩大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度这两方面着手[6-7]。2020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着重部署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强调中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8]。自“双一流”建设提出以来,部分高校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工作,研究生教学资源愈加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交流能力不断提升,学术成果数量明显增多、质量明显提高,面向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明显增多、国际化视野不断开阔。这些无不彰显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对“双一流”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显著作用。

矿冶学科作为我国传统基础学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矿冶产业行业转型发展和新时代研究生学习场景、教学资源和学习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发展需求,无法适应我国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和要求下,更是需要顺应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积极加快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和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合作,实现专业学科创新性、实用性与交叉性并存和贯通,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矿冶工程人才,引领解决亟需突破的行业产业问题[8]。因此,结合矿冶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创新体系,提升矿冶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性和科研实用性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矿冶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  国际化教学与交流平台不完善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培养水平与国际化教学与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完善紧密相关。目前,国内高校的矿冶类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教学与交流平台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出境留学、联合培养、线下讲座汇报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国际化教育,存在教育成效弱、受益学生覆盖面小、国际化培养比例低,导致研究生国际化教学效果甚微。随着“双一流”建设和“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需在原有的教学培养与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完善国际化教学与交流平台,改善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环境,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  国际化教学内容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足

研究生国际化教学主要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两方面实现。目前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相关的课程安排较少,且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分组展示”模式开展。多数课程或多或少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老套、教学模式陈旧、教师组成单一和考核方式单调等问题,导致研究生国际化教学效果远不及预期。另外,“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体验”是我国过去主要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9]。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国际科研项目联合申请、国际期刊论文共同发表等在内的多种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10],导致国际化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的联系不强,不仅弱化了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使学生无法主动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知识整合和自主探索的能力,难以体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三)  国际化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国际化教学资源是保障国际化教育的基础条件。教育国际化开展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MOOC课程等。但受限于时空隔离、文化差异、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约束,特别是在教育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仍然还存在诸多需提升的内容。例如原有教学资料中个别地方涉及个人对地缘政治、政治立场方面的倾向分歧的非学术内容,有些内容由于时空隔离等因素导致存在信息差,或者涉及对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理解的偏差等,都是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重视和避免的。同时为满足学历的国际认证,也要求丰富现有课程资源及内容,以切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四)  国际化教学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相关教学评价和考核主要仍停留在教学设备、指导教师配备等指标上,考核方式仍主要采用“报告定全局”的单一模式,不仅无法准确评价教师授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很少涉及课程的培养力度和学生课程受益情况以及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产出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导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得不到真正保证和合理客观评价[11]。

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矿冶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措施

(一)  搭建和完善面向“双一流”的国际化教学与交流平台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世界各地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教学与培养平台。

一方面,优化研究生教育平台师资结构配置。教师在课程教育与科研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人数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导师队伍中有留学或者访问经历的比例仍占少数,导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程度和效果一般[12]。因此,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可采取“双师教育教学”联合培养模式,由国内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理论教学工作,聘任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宽广国际视野的海外一线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协助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动态和提高国际交流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能力训练的双重发展,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13]。

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国内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数量较少,且高校间存在信息与资源共享不足的问题,无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影响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成效。因此,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加快推进产学研共同体关系建设,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深化资源共享,建设和完善面向国际创新合作的平台,包括优秀学子出境/来华留学平台、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平台、国际高校互换生项目、国际研究合作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建设及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鼓励国内外学生交换学习和国际科研课题的联合申报与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增加研究生自身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机会,提高其科研视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我国高校与国外优秀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深度合作和联系,扩大我国在国际研究组织和合作项目中的参与度,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并增强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