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李倩 吴希颖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国家法治建设事业、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文化自信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等对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法学院应通过优化法学课程思政教材、创新法学课程思政的课堂与实践教学,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思政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德法兼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193-04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law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law professionals who are both morally and legally competent is of great consequence.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clud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re of significant value to the teaching of law. Law schools should integrate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law cour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souls and educating people"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law major;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curriculum;integration of morality and law
202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并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与法学课程教学相融合,办好法学思政课程,是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中国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学界对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对法学课程思政的改革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或是对不同法学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但较少从微观层面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融入法学课程思政的路径。因此,挖掘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与法学专业思政教育相呼应的契合点,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是当前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思政教育不仅具有政治属性,更具有培育价值观、弘扬传统的文化属性[1]。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2]。法学课程思政既要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也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它重在“以德育人”,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隐性教育之中,通过文化资源向学生传递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价值和思想的教育。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法学学生的德育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如果从汉语语词的构成进行解析,应当表述为人类文明与开化的所有痕迹的总和。[4]”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等文化内容与法学课程思政相结合,是引导法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课堂能够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法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而服务的,其过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当前法学专业的学科架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在部分教材的编撰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对西方法学理论的过分侧重现象[5]。在新的文化使命下,中国自主性法学知识与课程体系亟待构建。法学课程思政应该牢牢把握其政治属性,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和内在逻辑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强化法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强化法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与学习,提高法学生的政治判断力。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6]”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红色法律文化合理地融入法学课程思政教育中,能够增强法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法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华法律文化进行高质量传承与创新。同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利于我国法学教育本土化的构建。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课堂能够筑牢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法治信仰,体现为个体对法律精神的高度自觉,这种信仰的培育,通常依赖于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非显性的灌输[7]。法学课程思政本身就具备隐性教育属性,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融入法学思政课程,能达到通过隐性教育提升法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学生产生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法治文化论述融入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对法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法学课程的思政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是对法学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坚持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等,为法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重塑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细化实施策略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范围涵摄的方面很广,不仅包括儒家经传,还包括历史、诗词文赋、先贤的经典著作,以及乡风民俗、族规家训、民间艺术等;不仅包括红色文化,还包括一切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探究其中与法学学科相契合的点,有利于丰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是对“德法兼修”的生动诠释。高校思政课无论如何创新形式、更新内容,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8]。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关于道德思想、哲学思考、人文精神等富有教育意义的观点,将这些观点与法学课程思政相结合,有利于坚定法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到“以文化人”。此外,法学课堂本身就是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法学思政建设中,能够提升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法律人才未来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中,对符合人民需要的法治文化作品进行创作和挑选,发挥法治文化作品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进而推动法治文化的发展。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法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点
(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9]”具体来说,文化自信事关重大,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走好自己的路,并要求我们做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例如在法理学课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立场和观点的讲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来源、发展和内容进行梳理,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的最新实践理论成果,具有强大的先进性和高度的科学性,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使法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与信心更加坚定。在宪法学课程中,应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史,探讨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中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复杂关系[10],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坚守宪法原则的责任,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法律制度理论是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具有高度的独特性。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1]”法学课程思政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特点相融合,将其转化为法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法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之中的价值追求。
例如,在民法学课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等内容都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同编的特点融入相对应的价值观。在讲授合同编时,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买卖、公平交易、契约自由等意识,结合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在讲授人格权编时,通过讲授胎儿、未成年人和死者的权利保护规定,强调作为自然人应有的权利,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待人友善。在商法学课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公司企业等的发展状况,了解国家经济富强的动力保障;同时,将诚信守约和合法交易意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其尊重商事交易安全与效率的价值观。
(三)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积淀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汇聚了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向往和追求。其蕴藏着的丰富哲学、人文、教化和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法律文化,又要结合当前的法治建设情况对这些优秀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