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黄利华 刘忠蓉 银文达摘要:文章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分析师范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师范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校内外导师之间沟通不畅、校外导师实践技能培养标准不一、校外导师受重视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双导师制”评价机制和体系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双导师制”协同育人保障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从而规范师范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校内外“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论课程体系与中小学单位需要不匹配
师范院校在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系统化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按照专业知识的共性体系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针对性培训,而基础院校急需教育理论知识渊博、教学实践技能突出的师范人才,导致毕业生在进入基础学校工作前需要额外的培训和指导,无法立即胜任岗位需求。这种情况使得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的人才要求不匹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衔接性。
(二)教学实践相对基础学校要求滞后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有见习、课外实训、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见习和教育实习通常在校外基地进行,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但主要还是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然而,见习与实习过程受到基地学校教学工作的限制,实践培养体系与理论体系尚未实现有机融合。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的课内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及教育研习,受到实验设备经费、实训学时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实训设备和内容与基地学校的教学存在较大脱节。
(三)师范生综合能力培养匮乏
师范专业认证考核师范生的指标点,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传统教学方式侧重专业教育的培养,忽略了对师范生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综合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存在问题。
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校地合作“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校外导师之间沟通不畅
师范院校为了响应国家颁布的“卓越教师计划”措施,纷纷为培养更贴合地方中小学需求的师范生做了工作,其中一项是“校地合作”,即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小学开展的一种协同合作模式。在校地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导师来自不同背景和单位,他们的工作内容、目标及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知识储备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校内外导师在教学理念与目标上存在差异,工作内容也各不相同。例如,校内导师侧重向师范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则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这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较为困难。
(二)校外导师实践技能培养标准不一
目前,基础教育一线学校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要求刚毕业的师范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同的基地实践单位和导师对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往往关注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不达标。如果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未达到要求,将难以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同时违背了校地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三)校外导师受重视度不高
师范生尚未步入社会,人生阅历有限,对学习的理解多集中在学分和毕业的目标上,对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明确的认识。许多师范生认为,只要认真完成校内导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就可以了,对校外导师布置的任务不重视。
(四)缺乏有效的“双导师制”评价机制和体系
师范院校在实施“双导师制”的过程中,缺乏对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很难衡量导师的工作质量。校内外导师都是在自己的理解下对师范生进行教导,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很多校内外导师甚至敷衍了事,不认真安排指导任务。同时,师范院校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校内外导师进行激励。优秀的导师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积极性会受挫,而工作不到位的导师也不会有改进的压力。
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校内外“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校地合作“双导师制”是目前国内外师范院校教育较为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合作,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校地合作“双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了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优化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进行分析。
(一)构建“双导师制”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注重与小学单位的紧密联系,推行“基础教育合作探究、校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构建“双导师制”协同育人保障体系。首先,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立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名师工作室、一线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合作,举办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指导见习、实习、研习等工作,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新机制,推行政府、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教专业、基地学校三方有效联动,实现协同育人平台目标。其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成立“双导师制”工作组,设置校外导师工作认可标准,增强校外导师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过程
1.校内外导师互换角度指导师范生观摩与体验,感受实践技能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积极邀请基地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进入校园,开展讲座或示范课,向师范生讲授自己的工作感悟,或对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示范性的讲解等,或以镶入式教学方式传授师范生教学育人技能,让师范生可以近距离感受教学与育人的价值和快乐。
2.指导师范生体验“四习”一体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
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三个阶段指的是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四个环节也叫“四习”,指的是演习、见习、实习、研习,这四个环节紧扣培养目标,对标毕业要求,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必要之路。
在演习环节,校内导师引导师范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师范生先掌握实践过程中每个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了解每堂课的训练要素和重点,挖掘背后隐藏的理论知识。
在见习环节,校内外导师引领师范生近距离观察基础教育实际课堂,了解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实施、如何开展教师工作、如何组织教学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行为,体验真实课堂的模样,为后面的实习及研习打下基础。
在实习环节,校内导师带领师范生到基地学校时,会根据高校的指导要求,指导师范生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反思工作、如何教学与教研等。师范生则是按照培养要求,通过校友邦实习软件记录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校内导师则通过批改师范生的实习记录,掌握师范生的实习动态,教会师范生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在研习环节,师范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研讨教学设计文本撰写,对优秀课例视频进行观摩评议,研讨主题班会的开展,形成反思与发展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校内导师的引领下,师范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与教师合力发表论文,开展实习心得分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3.指导师范生积极参加技能比赛,提升实践技能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秉持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积极动员师范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通过班赛、院赛、校赛等环节的筛选过程,提升师范生职前职业技能水平。校内导师指导师范生写教学设计、练习模拟说课、参加初赛等;校外导师配合指导师范生理解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等,使师范生的模拟课堂更接近真实课堂,提升实践技能。
(三)构建“双导师制”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1.注重学习档案评价
记录学习档案分别是师范生学习计划、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见习笔记等各种生活学习记录资料。校内导师指导师范生记录学习动态及成长轨迹,并以师范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反思能力。校外导师则在入校上课、讲座或者在基地学校带教师范生的过程中,指导师范生记录学习档案的各项内容,让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
2.结合学科竞赛能力评价
笔者通过调查3年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师范生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发现区级比赛获奖率为100%。这意味着师范生不仅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场景中。与此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而拥有这些能力的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跟踪社会评价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调查师范生工作表现满意度,发现大部分师范生表现优秀,工作能力突出,但是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班级指导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应延长实践课程时间或实习时间,准予师范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
全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既实现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还需注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双向交流平台与课堂的创设,高校、小学教育基地整体环境的创设。除此之外,校内外导师要注意相互配合,提升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师范教育内涵,验证产教融合的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1]丁颂,杨树臣,巢陈思,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2).
[2]程奕.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1.
[3]冯爱琳.“双导师制”在师范生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2(4)
[4]黄永辉,李云晖,徐雪.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路径[J].林区教学,2021(4).
[5]蒋伟平,刘小芬.“英语+”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教专业‘全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JY039。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