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
作者: 苏新民 吴国艳 吕晓丽
摘要:文章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从做好教学顶层设计、拓宽创新创业教学渠道、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旨在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佳的问题,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发展水平,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发展及行业创新培养优质人才。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尽管大部分高校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重视程度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对当前教育困境,高校要加强教育总结及教学实践,立足学校实际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目标只有与国家战略部署相适应,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当前,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助力,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未达到理想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积极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当前,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各行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创业素养更是企业招聘时关注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专创融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优化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过程中,高校会发现潜藏的教学漏洞,继而对高校教育工作方向及高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使高校教育工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切实推进国家教育政策及人才培养战略的落实。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原则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教育模式与学生能力水平不相符、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笔者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现,在构建教育模式时,高校并没有遵循学生需要及学校实际,导致教育模式无法与高校教育相融合。因此,高校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模式的构建原则,以切实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课堂教学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又难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学习水平及兴趣特征等要素,制订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从而确保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坚持体现本校特色
笔者通过观察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现,很多高校在培育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高度相似,甚至存在直接照搬挪用的情况。但不同高校之间办学特色、教育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所有高校的教学需要,不仅无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还会造成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学生能力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高校要坚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本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方面的特色,量身打造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推动相关教育工作的稳步落实。比如,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与钻研意识,带领学生了解行业顶尖技术;艺术类院校则要注重艺术产业开发等知识的讲解。
(三)坚持全体性原则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有理工科的学生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而文学类、法学类等专业学生仍需以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实际上,任何行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所以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高校要注意全面性和整体性,不仅要覆盖所有专业及学科,还要照顾到不同能力及层次的学生,使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面对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发展要求,高校要正确看待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并基于社会发展、学生个体成长、学校三个方面的需求,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一)立足教学实际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模式的构建和教学活动的实施缺乏科学规划,影响创新创业的持续推进及最终的教育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建由党委领导、各学院院长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落实教育模式的构建和推进工作。第一,高校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明确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依托本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和设施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第二,各学院要在本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
为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要重视教育渠道的拓宽与完善,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等层面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图2所示。高校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以赛促学等方面优化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方向,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创业指导等通识必修课程,为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渠道。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设计创新创业选修性课程,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创业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高级精英培训课程,重点讲解公司治理、创业宏观环境分析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基本能力。
实践教学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高校要创新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切实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促进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要重视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合作,基于教育目标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
在实践教学领域,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或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并跟随企业人员学习最新的行业技术,在创新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与泰安双创大厦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人才项目研发基地,借助学院和双创大厦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学术领域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输送优秀师生,帮助企业进行发明创新;在行业技术领域方面,高校可以展开研究工作,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以赛促学,促进能力提升
以赛促学是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学生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认识到自身在创新创业领域存在的不足,为后期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指导。高校可以在校园范围内为学生举办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全程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步骤及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达到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知识的教学目标。高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借助更广阔的平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技巧,并针对薄弱环节深入学习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基于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背景下的城市净化机器人”“基于12706加强型半导体制冷片的智能派送箱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商超AI小助”省级项目,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
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关系,高校不仅要重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教师团队结构。首先,高校要提高人才招聘和选拔标准,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其次,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创新人才、创业成功的校友、行业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建议。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邀请多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库成员、各企业负责人来校任教,打造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团队。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及考核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强化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或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助力。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或技术改造等工作,促进教师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从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要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构建理念,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打造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从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平台、参加竞赛活动等方面完善教育体系,打造兼具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师资团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贺永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J].文教资料,2021(12).
[2]卓婷婷,苏彤.基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11).
[3]叶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商论,2021(3).
[4]张砾文,韦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24(8).
[5]吕欢,刘永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4(2).
[6]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PX-32342。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