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姚鹏摘要: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基于对乡村教育情怀的阐述,分析其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总结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机制,最终科学、细致地分析培育路径,旨在优化师范类院校育人方案,为乡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
一、乡村教育情怀概述及其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一)乡村教育情怀概述
1.奉献精神服务意识
乡村教育环境艰苦,毕业后任职于乡村学校需要师范生自身有一定的乡村教育情怀和理想信念支撑。这种情怀体现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服务意识上。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乡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拥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师范生愿意放弃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社会使命与责任感
乡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提升乡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乡村教育情怀驱动师范生增强社会使命与责任感,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为乡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师范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3.身份归属与认同感
师范生将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时,不仅是在选择一个工作地点,还是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文化归属进行明确定位。进入乡村教学后,师范生与乡村学生、家长和社区都建立了深厚联系,并深入了解社会的风土、文化传统和教育现状,逐渐融入乡村社会,形成对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感。这种身份归属与认同感,使师范生更珍惜乡村工作机会,进而更努力地投入乡村教育实践。
(二)乡村教育情怀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1.职业选择影响
乡村教育情怀在师范生职业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乡村教育不是单一的就业选择,而是一种职业信仰和人生追求。中国农村年鉴、观天下数据中心整理的2013年—2019年乡村教师数量变化数据如下:2013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98.5万人、2014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85.6万人、2015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73.6万人、2016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63.8万人、2017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40.4万人、2018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34.1万人、2019年乡村教师数量为244.8万人。根据计算可知,2019年前,每一年的乡村教师数量增速皆为负增长,而乡村教师总数也从最初2013年的298.5万人,降至244.8万人,虽2018年—2019年乡村教师数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整体上依旧未能增多。同时,从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公布数据来看,乡村教师流出人数依旧多于流入人数。由此可见,乡村教师流出问题已经日趋严重。
2.专业发展影响
拥有深厚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此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期间,更强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给予每一名乡村学生同样的关心与支持,并用心呵护乡村学生茁壮成长。同时,为更好地适应乡村教育需求,拥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师范生会积极参与各种培训、进修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和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机制
(一)情怀产生机制
师范院校充分发挥师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于校园内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师范生树立成为乡村教育家的远大志向,并利用多个传媒渠道,宣传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改革措施,调动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积极性。师范院校还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开设乡村教育专题课程,再配合社会实践及乡村体验活动,加深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与认同,最终使师范生在参与教学实习、公益支教活动后,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价值。
(二)情怀形成机制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形成,在于其对乡村教育情怀的深度理解。因此,师范院校首先需要支持师范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认识到乡村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等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理解乡村教育特殊性特征的前提下,对其给予尊重与关注。同时,师范院校还应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乡村教育讲座、观看教育电影、组织主题演讲比赛和项目设计活动等,通过生动案例、综合探索,展示乡村教师无私奉献和乡村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师范生自然感受乡村教育的崇高与伟大,最终将感悟转化为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认同。
(三)情怀彰显机制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彰显机制,关键在于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师范生的情怀得以展现和实践。一方面,师范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教育论坛、乡村教育文化节等活动,为师范生提供展示自己对乡村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舞台。此类活动可以激发师范生的创新思维,使之积攒实践经验,实现知行合一,更加坚定对乡村教育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可以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支教、教育扶贫机会,使师范生直接参与乡村教育实践,基于对乡村教育情怀的践行,提升教学能力、职业素养,也愿意主动传承乡村教育情怀。
三、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路径
(一)把控招生质量,优化师德建设
把控师范招生质量是培育乡村教育情怀的源头保障,师范院校应严格设定招生标准,可以通过面试、心理测评等方式,选拔出真正热爱教育,且为乡村教育奉献青春的优秀师范生,为后续的情怀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师范院校开设师德课程、组织师德讲座、树立师德榜样,并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纳入师范生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基于此,陇南师范学院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项目,开设“教育强国”“师德修养”系列课程,并组织“教育家精神传承”“典礼育人”“仪式育人”等活动,引导师范生筑牢职业信念。师范院校还注重以文化人和师品养成,补足师范生精神之钙,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落实情怀保障政策,革新政策导向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如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对有志于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给予经济支持,或者制定优先就业、职称晋级的优惠政策,引领更多师范生选择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师范院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的合作,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在此期间,陇南师范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多个乡村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如与武部区教育局、两水中心小学、马街中心小学、景屏小学等地,开展“互联网+”支教项目回访调研活动,以及陇南师范学院农林技术学院与两当县合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校企合作签约等,用这些方式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之深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未来更坚定地投身于相关事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宣传力度,展示乡村教育的魅力,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例如,2024年9月,《山花烂漫时》这部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电视剧上线播放,用更真实、生动的方式诠释乡村教师的职业崇高性,师范生能感受到乡村教育魅力,产生投身该事业的热情。
(三)优化教师教育体系,重视评价激励
师范院校应该构建涵盖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情感培育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教育体系,增加与乡村教育相关的课程,再借助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确保其在未来就业中能适应乡村教育环境,发挥无限价值。师范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纳入评价范畴,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优秀实习生评选等激励措施,对在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师范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不仅如此,师范院校还可以将师范生的乡村教育经历及实践成果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由此激发更多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四)连接乡村教育纽带,奠定心理基础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乡村学校的联系与合作,为师范生搭建起通往乡村教育的桥梁,通过组织定期的乡村教育考察、交流活动,让师范生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现状与挑战,感受乡村学生的纯真与渴望,从而在心灵深处埋下对乡村教育的关心。此外,师范院校应该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验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体悟乡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带领师范生体验乡村生活、了解民俗风情,帮助师范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师范生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成乡村教育情怀。2024年7月,陇南师范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赴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服务,并组建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支教、墙绘、助农惠农政策宣讲等多种形式,使师范生亲身参与并奠定乡村教育心理基础。
(五)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强调行为感染
师范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及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乡村教育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体验乡村教育的独特魅力。师范院校还应强调行为感染的重要性,借助乡村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师范生提前坚定理想信念,感受乡村教育于自身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陇南师范院校邀请具有丰富乡村教育经验的教师、校长来校教学,开展讲座,建立独特的“双师型”教育体系,通过专业领域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时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乡村教育观念,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薄弱状态。面对这一问题,师范类院校需要加强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其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使之从内心深处认同并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从而在岗位上发光发亮,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永全,钟淑敏.地方师范院校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逻辑归依、问题表征与应然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4(4).
[2]陈又华,陈盛如.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小学教师教育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J].教师,2023(21).
[3]马多秀,江敏锐.优师专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困境及破解[J].教育学术月刊,2023(4).
[4]张家军,王嘉龄.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模型、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烙印理论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2(4).
[5]陈晨.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生成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6]闫思宇.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培育的制度困境与突围[J].现代教育,2024(7).
基金项目:2023年陇南市社会化出资科技计划项目“新时代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SZ-03。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