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 李新颖

摘要: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数字化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教师引导方向、学生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式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使学生能在松弛的状态下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了相对自由的非量表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数字化认知情况、数字化学习情况、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主要困难和期待等方面,共设置19道题。调查完成后对调研样本的信息化学习与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依托普适性较高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完成问卷的发放、填答、回收,共回收546份问卷。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次调查在发放问卷时进行了适当的解释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收集到的546份调查问卷中,从问卷调查样本的性别来看,男生占比34.42%,女生占比65.58%,基本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整体性别比例吻合;从调查样本的年级层次来看,大一学生占比24.68%,大二学生占比22.08%,大三学生占比18.18%,大四学生占比35.06%。本次调查结果与实地访谈交叉验证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一)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情况

1.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认知情况

关于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单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调查样本中非常清楚地知道数字化学习的人数占比5.84%;大概知道的占比63.64%;不确定的占比15.58%;不太清楚的占比14.29%;完全不知道的占比0.65%。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是有基本认知的,但也有约30%的大学生不能清晰地认知数学化学习。

2.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投入情况

关于数字化学习与实践时间投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单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每周进行数字化学习达到20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仅占比3.90%;用时10~20小时的大学生达到7.79%;用时5~10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7.27%;而用时不足5小时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1.04%。

而每周按5天学习日来计算的话,那就意味着仅有38.96%的大学生达到日均数字化学习1小时以上,而60%以上的大学生数学化学习时长不足1小时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投入度是明显不足的。

3.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运用情况

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运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运用在线课程平台的,占比达到61.69%;其次是各类网络社会媒体,占比达到50%;学术数据库及电子书的运用分别达到16.88%和24.68%;专业论坛或社区运用占比是9.74%;其他占比达14.94%。而在选择“其他”选项的答案中,90%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中国大学MOOC(慕课),事实上这也属于在线课程平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于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在线课程平台。

根据以上结果,笔者推测出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质量。

4.实践能力的自我认知情况

关于实践能力的自我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单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自认为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大学生占比8.44%;自认为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达到31.17%;自认为实践能力一般的大学生达到51.95%;自认为实践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占比6.49%;自认为实践能力非常不足的大学生占比1.95%。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大学生实践能力需提升,这一比例相对较高,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困境及成因

1.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关于大学生当前在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时间管理占比达到了60.39%,信息过载占比达到了51.3%,技术问题和缺乏互动占比均达到40%以上,缺乏动力占比也近40%,其他原因占比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三点:一是时间管理能力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律性及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信息提炼能力弱,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三是技术与互动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及互动设计。当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动力不足问题,这仍然属于认知程度不足的问题。

2.限制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关于限制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调查样本中,认为缺乏指导的大学生占比达到69.48%;认为缺乏实践机会的大学生占比达到64.29%;认为资源不足的大学生占比达到42.86%;认为受时间限制的大学生占比达到42.86%;选择其他因素的大学生占比达到3.25%。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认为缺乏系统的指导是限制实践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第二因素是缺乏实践机会,第三因素是资源不足,第四因素是时间不够用。结合大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笔者发现这是由于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差直接造成了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三)大学生期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相关支持类型

关于学生期待提供的能够支持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相应类型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项选择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更多实践项目的呼声最高,达到了66.88%;其次是对更多在线资源的期待和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两者占比均达到了61.69%;再次是对互动平台的需求,占比达48.05%;而对个性化学习计划指导需求达44.16%。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其他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望程度较高,他们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数字资源、实践机会、技术培训,还有互动平台和个性化学习计划引导等。高校应在这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原动力。

三、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路径

结合以上实际调查情况,笔者认为改善与提高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势在必行,且需要高校、教师、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方可奏效。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提升路径。

(一)加强引导,夯实数字化学习基础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高校应加大对数字化学习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学习能力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普及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应增开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工具使用能力的课程,如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制作、数据分析等。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大学生能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三,引导知识创新。针对“90后”“0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引导其利用数字化手段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活动。高校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社群、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优化资源,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第一,优化学习平台。高校应积极引入或建设先进和优质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同时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平台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平台稳定运行和及时更新。第二,强化技术支持。高校应加大对数字化学习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技术培训,提高师生数字化学习的应用能力。第三,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努力营造生态化、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数字化学习竞赛、展览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时间管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改善时间管理能力,增加投入时间。高校可以通过心理讲堂等活动,解析时间管理困境,分享提升时间管理效率的方法。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滴答清单软件进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应学会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构建融合体系

第一,促进数字化学习指导实践技能提升。高校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学习形式,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验环境,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做到理念联系实际,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二,促使实践能力反哺数字化学习。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总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而反哺到数字化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可以成为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创新点。第三,构建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融合体系。高校应构建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融合体系,将数字化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高校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计划和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同时,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估,确保大学生全面提升信息化素养与专业技能。

四、结论与展望

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人才培养工程,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通过夯实数字化学习基础、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构建融合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具备数字化素养的人才将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23(2).

[2]刘法虎,魏子凡,顾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逻辑解构、困境透视与路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4(18).

[3]李保强,贾超.美国ISTE教育管理者标准的解构与审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4]姜雨婷.推动教育数字化创设教育多维未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4).

[5]史先红,刘雪锋.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24(5).

[6]潘燕桃,张羽可.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基金项目: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092676。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