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融入”研究
作者: 宋丽琴 成宝亮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行业发展进行教学改革,BIM则为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第一批试点证书。基于此,文章探讨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BIM的课程融合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和深入剖析,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BIM;课程融入;土木工程专业
一、课程融入体系
2023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三项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评审,包括建筑工程信息、建设工程识图和装配式建筑结构制造。为了确保这些认证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得到充分传授,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已启动相关研究并成立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工程中心,开展多项专题项目,以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路径。
根据2020年的建筑数字化政策导向,学院积极推动BIM技术研究,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学院采用BIM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更好地了解专业的概念。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平,又能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学院从证书名称、融合课程、知识与技能、服务领域规划了课程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课程融入方法
(一)实施课程融入
BIM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满足土木工程教育中不同领域的需求。学院将BIM技术贯穿所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BIM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利用BIM进行跨领域的交互式学习。在教学中,学院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来加深学生对BIM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学生可以在完整的工程项目中使用BIM技术,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模拟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BIM技术的应用技能,还能够通过项目导向的学习模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完善BIM工程中心
为了推动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学院依托BIM工程中心的资源和平台,完善教学体系。学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形成以BIM项目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小组。教学小组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负责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BIM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取来自专家的专业指导,还能够通过亲身参与,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学院针对BIM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项目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一系列专业的BIM软件培训,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最新的BIM技术工具,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推进认知功能教学法
推进认知功能教学法是为了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BIM技术而设计的多层次教学平台。该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完成课程设计和进行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全面提升他们的BIM技术水平。具体来说,学生将通过实际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竞赛活动,获得大量的BIM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BIM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还能提升他们在跨专业团队中的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的BIM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BIM人才的需求。
总之,BIM“课程融入”教学体系框架层次分为:“课程融入”、BIM工程中心、教学平台。初级分为:BIM建模、建模训练、学科竞赛。中级分为:专业BIM应用、各专业项目应用、专业课及课程设计。高级分为:综合BIM应用、项目综合应用及拓展、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三、BIM“课程融入”的主要课程及学习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引入BIM内容的有土木工程概论、画法几何、土木工程制图、BIM建模、建筑节能技术、建筑CAD(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材料等,主要是将建筑工程、结构、建筑工程计算测量、建筑工程计算、建筑施工等BIM基础知识和BIM应用软件转移到相应的教材中传授给学生,并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BIM学习。各相关课程涉及的BIM知识,如表1所示。
四、组织保障措施
由学院“1+X”(BIM)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土木工程学院、教务处、实践中心、学校鉴定站具体实施,成立的BIM工程中心对土木工程学院负责。成员从土木工程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和土木实践教学中心熟悉BIM技术的相关教师与实验人员中选拔。成员承担学院BIM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授课,承担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任务,承担BIM短期培训班任务,承担BIM实验实训环节所有计算机资源配置和保障任务。各“课程融入”相关教研室应积极配合、认真组织有关课程教师学习BIM新知识,掌握BIM基础理论,有机、合理、无缝地加入BIM教学内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中心教师应积极配合“课程融入”教学改革,仔细维护计算机设备,接洽有关的软件公司和廊坊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安装正确的BIM软件,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条件。
BIM技术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必须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适应变化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BIM技术,还要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耿悦,王玉银,张欢,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无痕融入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组合结构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2).
[2]敬海泉,胡采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以“轨道工程”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1).
[3]刘人杰,逯静洲,孙爱伏.融入美育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钢结构设计”课程为例[J].大学,2022(29).
[4]郝晓鹏,郑蕾蕾.课程思政理念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融入研究[J].大学,2020(9).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