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分银行建设实践

作者: 孙桂平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分银行建设实践0

摘要:文章以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述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构建,认为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各学习成果之间的统一价值评估,有利于成果的后续积累和转化,并提出在遵循包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把不同层次学历教育、非学历学习的各类学习成果均纳入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然后按照转化规则进行转化,实现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纵向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学习之间的横向贯通。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2023年9月,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旨在推动多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发展,探索构建学分银行系统,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累积及转换工作。因此,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紧密贴合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同时符合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正着力在体系构建、平台建设、规则设定、转换机制等维度协同推进。

一、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基本思路

学分银行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制,其核心功能在于对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累积及转换。这一体系依据特定的认证标准,将个人在不同场合和形势下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统一的学分,即标准学分。通过学分银行的认证程序,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得以获得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这意味着,无论是在传统学习环境下,还是在非传统、非正式的学习情境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得到正式认可。学习成果认证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范围,也提高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

(一)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产物,应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这一体系需确保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无论其形式多么广泛、多样或个性化,都能得到合理认证。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中的框架不仅要覆盖传统学历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还应将非学历教育的成就纳入考量。科学、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既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在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之间有畅通的上升通道,又确保一定质量的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能纳入学历教育的学分认定范围。

(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确保各学习成果能进行统一的价值评估

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确保各学习成果能进行统一的价值评估,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估框架,以衡量不同来源、形式及背景下的学习成果。鉴于教育机构与课程模式的多样性,学习成果在时长、内容及评价标准上往往存在差异。为了实现这些成果的整合与互认,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关键在于识别各学习成果的共同价值,并依据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评估。这一评估体系不仅关注学习成果所需的时间投入,还重视学习成果本身的质量与深度,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学术环境。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需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与各行业领域的专业标准相衔接,确保评估的权威性与实用性。对于不同层次或类型的教育成果,如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转换,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需采取更为细致与谨慎的评估策略,以应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总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全面、公正的价值衡量机制,使各学习成果能在同一标尺下进行比较与认可,从而有效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为学生的持续成长与职业晋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为学分的积累和转化提供便利

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覆盖所有学生,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其广泛的服务范围。该体系的内容构成、运作规则及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均极为关键,并将直接关联到他们后续的学分累积与转换过程。因此,在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时,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信息表达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认证流程及相关手续的设定也应以学生为中心,力求简化便捷,避免流程烦琐复杂,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

二、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原则

(一)包容性原则

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构建中,包容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应广泛接纳和融合各类学习成果。无论学习成果来自何种教育形式或层次,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经历,都应被纳入认证框架。通过这样的设计,学分银行能成为一座“立交桥”,连接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学习路径,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努力,实现学习层次的纵向提升或成果的横向整合。

(二)科学性原则

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中,科学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制订认证与转换标准时,必须基于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准确判断哪些学习成果值得认可,并设定明确的认定标准,以此作为执行认证和转换操作的基础。

(三)可操作性原则

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中,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应兼顾简洁与实用,既要满足学生对学分认证的需求,确保学习成果得到合理认可,又要避免对现有教育机构,特别是学历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三、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设计

本研究以成人教育领域内学生人数众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框架,以便服务于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便捷的学历晋升通道。

(一)学习成果认证的内容

学习成果认证的内容即需确认哪些学习成果可以纳入学分银行体系进行学分确认。根据山东开放大学2024级成人教育专升本学前教育(业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设置了五个课程类别: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必须修满90学分才能满足毕业要求。

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或参加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以下学习成果,已取得的高职高专学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在岗锻炼经验、各级比赛获奖、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些通过学生个人努力获得的学习成果,应被纳入学分银行的认证范畴。具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成果的认证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如图1所示)。此举旨在全面认可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学历提升路径,进一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潜力。

(二)学习成果认证的规则及标准

学习成果认证规则旨在依据一定的框架,将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立它们之间的等值关系。山东开放大学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五大课程模块,这些模块经过教育实践验证,全面覆盖了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所有要求,形成了一个稳定且完整的体系。这些课程模块被用作评估各种有效学习经历和成果的参照标准,具有显著的优势。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成果认证的规则及标准,如表1所示。

首先,学习成果认证规则及标准,无论是传统学习还是非传统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要与这些课程模块相关,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评价和认证。其次,这五大课程模块与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能获得的其他学习成果之间,通常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使得对非传统学习成果的认证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总之,利用这五大课程模块作为学习成果认证的基准,是确保学习成果得到合理评价的有效途径。

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体系的核心在于确立科学、公正的标准,这些标准如同“立交桥”的基石,支撑着学分互认与流通的机制。该体系需全面审视多样化的学习成果,通过深入分析与客观评价,明确各类成果的价值对应关系,实现等值的交换。但是,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体系设计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哪些成果应被认可,哪些则不然,并据此设定具体的认定准则。

四、结语

现阶段,学分银行领域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学习成果的认证方面,而关于学分累积和转换的具体规则尚未建立。此外,研究成果的应用目前仅限于山东开放大学成人教育体系内部,尚未推广至其他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也未涵盖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领域。这些局限性明确了未来在成人教育领域,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秀芳,王振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学分银行建设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3(6).

[2]孙世虹.学分银行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研究:以广西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8(1).

[3]方冉.“学分银行”前景下学习成果转化及学分转换办法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15).

[4]何贤良.学分银行视域下成人教育实践的应用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3(12).

[5]罗斐悦,王振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学分银行建设探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3(12).

[6]雷丹,李曼.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视域探寻[J].职教论坛,2023(3).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开放大学科研发展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分银行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SZJC001Q。

(作者单位:山东开放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