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陈可盈 张虞昕

摘要:文章在深入探讨新时期智能制造背景下,结合国外实践经验,分析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时代特征、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育人策略与实践。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教育;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体现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是一种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信念,是促进制造业升级转型、经济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敬业的要求契合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高尚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追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对学生、高职院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可以从技艺、精神、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从业者不断磨炼和提高自身技艺与品质,达到或接近圆满的境界。其次,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安于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尽忠职守。最后,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达到知行合一。

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所展示的各种工匠事迹和精神为例。如工程建设领域的彭祥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程建设一线兢兢业业、奉献付出,参加了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机械加工领域的方文墨,加工舰载机高精度零件,自主设计制作和改进工具数百件,加工精度几乎达到了零公差;机械制造领域的顾秋亮,仅仅靠手感就可以精确感知到细如发丝的钢板厚度;贵金属创作领域的孟剑锋,在仅有0.6毫米厚度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的纺织纹理,打造出以假乱真的“丝巾”。他们都是普通的一线劳动者,精湛的技艺和奉献精神都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

二、国外工匠精神的实践和经验

(一)德国的实践和经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企业实践训练和职业学校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为中心进行的。双元制培养系统满足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才需求,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而工匠精神始终贯穿在双元制系统的教育中。

首先,理论课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明确包含了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授课方式也突破了传统课堂模式而采取多样化方式,师生深度参与互动,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创新创业的工匠精神。

其次,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训使用的是政府职业教育机构统一编写的教材,实施全国统一职业教学标准。同时,企业或经营方在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对学生实施职业训练。各企业可自由选拔培训生,根据不同岗位制订自身的培训计划。该实践模式确保了工匠精神渗透在实践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二)日本的实践和经验

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充实并趋于成熟,在法规和制度方面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具有多层次、多形态、产学合作等鲜明的特色。推动日本职业教育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就是工匠精神。

第一,工匠精神的教育贯穿整个教育体系。日本中小学主要实施“综合学习时间”的教育活动。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基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进行横向、综合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意性。学生还通过住宿研修、见学参观等方式,在现场感受职场礼仪,学习劳动技能,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工匠精神的实践是“终身职业学习”的实践。日本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者,开展了相应的技能比赛,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日本技能奥林匹克全国大赛、技能奥林匹克国际大赛、日本技能大奖赛、日本青年制造竞技大赛所构成的技能竞技比赛体系。通过各种比赛,学生可以进行技艺切磋提升,激励自身积极进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教学

第一,课程标准的制订。在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增加素养目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专业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应用课程的知识目标有: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架构,掌握各种协议的通信过程、特点及在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场景,掌握物联网平台功能及各通信协议的配置方法等。课程能力目标有:能熟练使用各种标签、搭建基本静态网页、使用表格和表单创建交互页面、美化网页样式等。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增加素养目标,如具有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节能环保意识,具有设备安装和操作安全规范意识,具有学习过程记录意识,形成自我学习模式等。

第二,授课方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可以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的商务日语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国际经贸现状时,可给学生介绍在新时期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深层次原因,让学生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爱国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匠精神。

第三,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仅仅集中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上,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程度。高职院校通过多种评价主体、多种评价目标、多种评价方式的设定,充分培养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与职业素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遵循“立足实用、打好基础、强化能力”的原则,采用真材实料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环境;重视知识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从事日常业务方面工作的职业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深化校企合作

第一,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可以让企业参与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要求、教材编写,将企业生产标准融入教学,将企业的职业精神应用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的日式簿记课程是适应当地多数日企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其课程内容精准对接日企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将企业日常各项交易的事实基于一定的准则,在账簿上进行记录、计算和整理,并在汇总后提交给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课程的学习对应日式簿记初级考试,学生通过考试后,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将更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共赢。

第二,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共同进行技术攻克、现代工匠精神课程开发等,组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会,加强教师培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

第三,深化实训。高职院校重视实训课程,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礼仪实训中,教师模拟企业日常工作场景,如接打电话、接待客户、商务谈判、文件管理、日程管理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严格按照企业工作规范进行商务礼仪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健全人格。

(三)以赛促学

技能竞赛是展示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平台,可以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校赛制度,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校赛、市赛、省赛、国赛的系列竞赛机制,并在竞赛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在各级比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总体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工匠精神。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重视课程的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的内涵建设,以课程思政为灵魂,积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起开展创新班试点工作,成立了顾秋亮创新班、徐霞客创新班、鲁班创新班等一系列创新班。所有创新班均以各行各业中具备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为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探索立德树人的培养模式。

(五)完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尽快熟悉未来从业岗位的业务范围、从业要求、职业规范等。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学生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能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的能力,独立加工中等难度工件的能力,正确使用量具测量工件及调整工件尺寸偏差的能力,车间技术管理能力,技术文件编制能力,以及技术测量技能;在劳动态度、纪律及安全文明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内对外沟通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应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迫切需要,还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构建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培养体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塑造其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持续创新,工匠精神必将在新时期背景下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璐.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

[3]张忠洁,吴明元,刘久逸,等.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策略:以“工程制图与AutoCAD”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5).

[4]姚丽红,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

[5]王丽.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船舶职业教育,2022(2).

[6]王兰,傅小波,汤菊萍.新时期高职数学课程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