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作者: 王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0

摘要:文章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通过对5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安全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人际信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由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进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该校500个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其中,男生220人,女生280人;平均年龄为20.15岁,标准差为1.24。专业涵盖机械、电子、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安全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晓玲等人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接纳、人际信赖、环境控制三个维度,共1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人际信任量表

本研究采用赵志裕等人修订的人际信任量表,该量表包括亲密关系信任、一般信任和职业信任三个维度,共1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个人基本信息问卷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所学专业、年级等要素。

(三)研究程序

研究团队与高职院校有关部门沟通,说明研究目的和要求,征得同意和支持,然后随机抽取部分班级,组织被试者进行集中测试。测试前,研究团队向被试者说明研究目的,强调保密原则,并要求认真回答,独立作答。全部测试问卷当场发放和回收,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97%。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如表1所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总分平均数为3.81,处于中上水平;在心理安全感的三个维度中,自我接纳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信赖维度,环境控制维度最低;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高职学生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在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中,亲密关系信任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一般信任维度,职业信任维度最低;不同性别、年级的高职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在人际信任的亲密关系信任维度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r=0.55,r表示相关性;P<0.01,P是用来判断统计结果显著性的概率值),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心理安全感的自我接纳、人际信赖、环境控制三个维度与人际信任的亲密关系信任、一般信任、职业信任三个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2~0.50。具体而言,心理安全感总分与亲密关系信任(r=0.49,P<0.01)、一般信任(r=0.47,P<0.01)和职业信任(r=0.45,P<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我接纳维度与三个信任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36、0.34(均为P<0.01);人际信赖维度与三个信任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2、0.40(均为P<0.01);环境控制维度与三个信任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9、0.39(均为P<0.01)。这表明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稳定且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对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以心理安全感的自我接纳、人际信赖、环境控制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心理安全感的三个维度均进入回归方程(F=35.62,P<0.001),说明自我接纳、人际信赖、环境控制对人际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35%(R2=0.35),其中人际信赖的贡献率最大(ΔR2=0.25,P<0.001),其次是环境控制(ΔR2=0.06,P<0.001),自我接纳的贡献率相对较小(ΔR2=0.04,P<0.01)。回归方程为:人际信任=0.82+0.27×人际信赖+0.24×环境控

制+0.17×自我接纳。所有变量的VIF值均小于2,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结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与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大学阶段学生都是心理安全感水平较高的时期。这可能与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主性较强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因素可能来自个体内部,如人格特质、归因方式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与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普通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相对更高一些。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范围等因素有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上,人际交往范围相对较窄,且以同学、朋友为主,因此其人际信任水平不如普通高校学生。从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在亲密关系信任维度上得分最高,说明他们与亲密他人之间的关系质量较高,愿意信任他人;一般信任维度次之,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一般他人的信任度一般;职业信任维度最低,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职业领域的相关他人的信任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有关。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安全感的各维度与人际信任的各维度也都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的相关研究,心理安全感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能够增强个体对他人的信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当个体感到安全时,更愿意敞开心扉,信任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当个体缺乏安全感时,往往会产生戒备和防御心理,人际信任度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在自我接纳、人际信赖、环境控制三个维度中,以自我接纳维度得分最高,环境控制维度最低;不同人口学变量的高职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总分和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亲密关系信任、一般信任、职业信任三个维度中,以亲密关系信任维度得分最高,职业信任维度最低;不同生源地的高职学生在亲密关系信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的高职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安全感的各维度与人际信任的各维度也都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安全感对人际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人际信赖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环境控制,自我接纳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二)建议

1.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关注

高职院校应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和疏导。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增强亲子沟通。高职院校的管理要实现民主化、人性化,给高职学生更多参与学校事务的机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适当赋予高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定期召开谈心会,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和社团活动,拓宽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3.重视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社交技能训练等活动,引导高职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学会信任他人、善待他人,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获得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璐颖,陈晓娟,夏谦,等.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9).

[2]何文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4(22).

[3]王艳红,丁锐.大五人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

[4]宋潇雅.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4(17).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大学生心理距离与人际信任关系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ZJS202459。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