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教育赋能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

作者: 马建富

我国正在迈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以及贫富差距为目标的伟大社会变革,意味着将有更多低收入人口流动到中等收入阶层,全体民众总体幸福感提升。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在总体上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但以农村脱贫人口、城乡流动人口以及残障人群等为主体的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十分庞大。要助力各类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多管齐下,而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职业教育何以促进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与民生密切相关,经由职业教育路径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搭建迈向共同富裕的阶梯。首先,职业教育可以为低收入群体发展提升实际能力。职业教育是“提低”“扩中”、畅通低收入人群向上流动的关键举措。其次,职业教育可以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赋能。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赋能流动人口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还能使贫困群体、低收入群体通过教育的感化与熏陶,促进生活观念、职业发展理念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改变,最终跳出贫困陷阱,自信地迈向富裕之路。

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共同富裕?贫困以及贫富差距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机会的缺失是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为低收入群体构筑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职业教育通道。

第一,要构建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共同富裕的人力资源基石。2022年在天津召开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的《天津倡议》指出,要“秉持公平全纳、有教无类、面向人人、质量优先的理念,为各类群体提供适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惠及各类低收入群体的高质量县域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弱势群体就业能力提升,充分挖掘和释放新的人力资源红利,并形成共同富裕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第二,要瞄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助力的对象,实施分层分类职业教育。基于低收入群体自身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地域来源的多元性等特点,应提供梯度设计、分类实施的职业教育方案,做到精准培训,由此促进贫困群体高质量就业,减少工作性贫困现象。

第三,要充分利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县域的契机,为低收入群体子女搭建向上流动的阶梯。对于低收入群体及其子女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教育类型,更利于低收入群体改变命运,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低收入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接受适合的高等教育增加就业机会,能够找到一个相对稳定而且薪酬较高的职业或者岗位,以摆脱、远离贫困,并为实现阶层跨越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就企业用工需求而言,需求最大的是中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或许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职业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