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墨学院:新时期中国“职教出海”的山东实践
作者: 姜威 耿清政 韩荆柯
摘 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职教出海”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以及国际产能合作,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巨大的产业需求,提出建设“班·墨学院”,为新时期“职教出海”提供了山东实践。班·墨学院建设对新时期中国“职教出海”的启示包括:变革“职教出海”理念;构建“职教出海”体系;优化“职教出海”内容;创新“职教出海”方法;完善“职教出海”制度;强化“职教出海”治理。
关键词 班·墨学院;“职教出海”;“一带一路”;山东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9-0074-07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共建“一带一路”也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国际化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为新时期“职教出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路径。山东省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于2023年10月启动实施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从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15所班·墨学院,为中国“职教出海”贡献了创新实践。
一、新时期中国“职教出海”的基本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便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经历了预热期、发展期与成熟期[1],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入了创新发展的转型期,在“职教出海”理念、制度、方法等各方面实现了转变,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实践探索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切实以开放合作促进改革发展,并且要不断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新的时代要求,提升“出海”效能。
(一)新时期“职教出海”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发挥职业教育独特的战略使命,以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匹配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服务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外深度共赢贡献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力量。”[3]面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口质量为“出海”的核心要求,贡献国际交流合作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海”的价值取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面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以标准输出、人文交流为“出海”的关键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以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等为“出海”的技术支撑,高效服务国际产能合作;面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海”的终极追求。
(二)新时期“职教出海”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
关于“教育强国”,国内学者大多从“世界”这一坐标系中来研究审视教育强国的内涵与外延。有研究提出,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既从国家内部服务于人的现代性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又从外部表现在这个国家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上[4]。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具有“走出去”的先天优势。首先是适应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落点,关注产业、适应产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也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将“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作为“职教出海”的内在逻辑。其次是要素集成的优势。职业教育本身是生产要素,其自身也是劳动、技能、知识、管理等要素的集成。这些要素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抓手,尤其对于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必需的“技能”而言,因其中性特质,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更容易直达广大民众,更容易在海外落地生根。职业教育要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助力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三)新时期“职教出海”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国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国际产能合作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积极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产能合作需求,从参与全球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国际竞争,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视角,提升战略定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高质量人力资源保障服务”[5]。一方面,国际产能合作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有巨大的需求。产能合作国对外资企业雇佣当地人比例有要求,这就决定了中方企业在政策上要大量使用当地员工,而雇佣当地员工也能极大节约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职业教育要带着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为当地员工提供充分且丰富的技术技能培训,以更好地适应中国企业的需求、服务当地民生。另一方面,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是制造业。职业教育应该聚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铁路、电力、化工、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点行业,以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先导,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二、山东省建设班·墨学院的基础
山东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新要求,提出要打造班·墨学院,有组织地推动山东省职业教育“走出去”,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和海外中资企业需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职教力量。班·墨学院的提出与建设,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巨大的产业需求。
(一)浓厚的文化底蕴赋予班·墨学院深厚内涵
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职业教育明确类型属性与定位的前提,只有明确职业教育“从何而来”,才能弄清职业教育“向何处去”。
山东省是“匠圣”鲁班、“中华科圣”墨子的故里。鲁班和墨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工匠”,一个重技术,一个重思想;一个重实践,一个重理论,恰好体现了职业教育注重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特征,由此形成的“班·墨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匠心文化。2019年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已经在山东省枣庄市举办了三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论坛的成功举办,对“班·墨文化”进行了再阐释、再解读、再挖掘,赋予了“班·墨精神”新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启示。山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班·墨文化”中汲取了深厚的养分,同时也为“班·墨文化”的时代化传承、国际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班·墨学院正是在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提出并发展的,拓宽了文化自信引领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二)丰富的实践积累赋予班·墨学院区域特色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区域并且服务于区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性。“职教出海”也要立足于区域,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需求“捆绑”,如江苏省提出的“郑和学院”、浙江省提出的“丝路学院”等,均是具有明显区域性的“职教出海”新模式。班·墨学院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于山东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出海”的探索实践。概括起来,山东省“职教出海”的实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职教高地”创建阶段。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品牌”。“扩大和深化”是这一阶段“职教出海”的主要任务。2022年,山东省“职教出海”的规模明显扩大,47所高职院校与11家央企联合建设15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服务“走出去”。二是“部省共建”升级阶段。2023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山东成为新一轮部省共建职业教育试点。“提质和升级”是这一阶段“职教出海”的主要任务,由注重数量到更加注重质量,提出在原有“出海”的基础上,择优确定“鲁班工坊”,培养培训满足当地发展和中资企业需求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部省共建”是“职教高地”建设的“升级版”,班·墨学院正是新阶段“职教出海”的“升级”。
(三)巨大的产业需求赋予班·墨学院建设逻辑
“教随产出”是“职教出海”的逻辑起点。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将“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作为建设的首要原则,提出要基于优质产业海外布局,规划建设班·墨学院,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校企“组团出海”,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业的发展为班·墨学院的提出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省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中、高职专业设置基本覆盖全省41个工业大类,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抓手。编制的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方案,为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提供了参考。截至目前,山东共有537所职业院校、264.9万名在校生,通过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为更多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渠道,优化了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2024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为“职教出海”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指向,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十强产业”“走出去”,为其提供标准建设、人才培养等。
三、班·墨学院的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班·墨学院的建设举措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有组织地推进学院建设。《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为班·墨学院的建设提供目标、原则、举措等方面指导,确保班·墨学院有序建设。当地坚持省域统筹、跨界集聚,充分发挥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统筹全省职业院校资源,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精准对接“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形成跨校、跨界、跨境的建设机制和办学模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山东省“一带一路”中泰国际教育峰会等平台,组织省内职业院校与泰国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行业头部企业共建班·墨学院。定期召开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工作交流等活动,总结班·墨学院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
二是强化校企协同,有重点地推进学院建设。以服务国际产业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以“中文+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推进班·墨学院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学历教育与本土培训并重,对接产业合作领域和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开发适用的专业标准、课程和教学资源,编写双语教材,面向当地群众开展学历教育。针对生产要求,对接岗位标准,校企联合开发培训项目,面向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当地居民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平台,与班·墨学院实体办学相结合,为国外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