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作者: 张吉庆摘要: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认知度不高、体系整合度不够、要素融合度不深、配套保障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提出推进教学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契合;实施课程协同,实现育人要素的深度融合;优化组织协同,实现育人主体的有效配合;完善配套协同,实现育人保障的贯通整合等解决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31-06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强调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育人方式,两者之间育人理念相通、育人要素融合、育人方式叠加,开展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弥合短板、发挥合力,增强育人实效,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美学思想是开展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释美的本质与起源、人类审美意识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经典命题。[2]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将劳动和美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美的根源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提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4]“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5]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美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丰富了“劳动创造美”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劳动教育与美育共同的价值指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教育的总体目标,对“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校各个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劳动教育与美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对于推进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教育与美育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对劳动教育和美育有着明确要求。一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也要具有劳动素养、人文情怀、审美能力。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在育人方面,要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美育契合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力能够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实效。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创造精神,提升精神涵养,塑造健全人格。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更好地集聚育人合力,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求真尚美的工匠精神,最终培养出品德高尚、技艺双馨、追求卓越,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协同理论及其在劳动教育与美育中的应用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1.协同理论的概念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的协同理论(synergetics)指出,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彼此联系、影响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身要素的相互耦合,使系统呈现稳定有序的新型结构,进而产生协同效应。[6]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该理论不断丰富发展,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
2.协同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探寻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的规律性,通过协同效应实现组织中各类主体要素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7]这三个方面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别阐释了协同性是系统实现有序的内驱力问题、是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问题、是系统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形成有序状态的自生性问题。协同理论具有良好的应用迁移性,其核心观点和系统模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符合教育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知识领域具有迁移性,为解决系统内部的关系、发挥子系统之间的合作效应、搭建协同体系等问题提供了参考。
(二)协同理论应用于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分析
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全面育人系统中的子系统,符合协同理论应用于系统性问题研究的特点。做好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实现全面育人目标需要树立协同的理念,进行整体统筹、系统考量。其次,从内部要素的角度,根据协同理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劳动教育与美育在育人要素上互融互通,在育人资源上存在广泛链接,具备协同的内在条件。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育美的功能,可以为美育提供实践载体;美育对劳动教育具有涵养作用,能够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在探索要素协同内在机理、建立深层次协同机制、进行系统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和应用手段寻找最佳契合点,建立融通机制,助推良好育人效果的实现。最后,从实施主体的角度,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尤其要紧密结合办学特点,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另外,学校内部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开展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二级院系各负其责,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者等育人主体共同承担,这些育人主体之间能够有效配合、发挥合力也有赖于良好的组织协同机制。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育人理念的认知度不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科学的育人理念指导下,育人实践才能更好地开展。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一些职业院校对全面育人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缺乏开放、共享、合作的协同育人思维,没有充分借助育人要素之间的交汇融合性、育人方式上的功能互补性,来提升育人成效,导致劳动教育与美育分化运行,两者之间缺少有效链接,影响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与美育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或生产劳动,劳动教育简单化、机械化,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被弱化。在美育方面,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强调技术技能教育,将美育边缘化、形式化,导致“重智轻德、重技轻美”的现象,使得“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育美、以美促劳”的美育价值被忽略。[8]
(二)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度不够
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身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承担着价值引领、技能培育、素养提升等诸多重要使命。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内部育人体系整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育人主体割裂分散、独立运行,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负责,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很少真正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育人主体之间也缺乏分工合作和有效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在外部协同方面,一些职业院校没有主动与外部育人主体建立有效链接,未能充分运用外部育人资源搭建平台载体、建立联动机制,尤其在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协同育人要素融合度不深
劳动教育与美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有劳动教育无美育、有美育无劳动教育等劳动教育与美育相分离的现象。在课程协同方面,一些职业院校没有充分整合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育人要素,也没有将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通识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建设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缺少美育元素,美育课程缺少劳动教育元素,在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在育人活动开展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化,只是通过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开展公益劳动等方式进行,或者将劳动教育等同为技能教育,不注重对劳动美的深度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立德、育美功能,劳动与美的关联荡然无存,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丑化劳动、不尊重劳动、逃避劳动等错误思想,产生审美价值观扭曲、异化等不良现象。
(四)协同育人配套保障度不足
在制度建设方面,许多职业院校虽然制定了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的相关制度文件,但这些文件对劳动教育与美育如何协同育人涉及较少,在育人主体协同、课程体系协同等具体操作层面也缺少配套措施。在师资队伍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缺少专职从事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教师,许多教师是兼职从事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专业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导致在协同开展课程开发、协同进行劳动教育与美育研究方面力量不足。在资金配套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与美育工作缺少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部分职业院校仅仅满足于劳动教育与美育基本的授课条件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配套不够,没有很好地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研修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未能充分开展实践性劳动教育与美育活动,影响了协同育人效果的发挥。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推进教学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契合
教学工作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造就合格人才、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协同教学,实现两者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互融互通,教学过程相辅相成,发挥良好的协同育人功效。
一是教学理念协同。在教学理念上,职业院校要将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作为首要教育目标,破除对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僵化理解,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理解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内涵、价值,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真正形成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思想认同,树立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观。
二是教学内容协同。在教学内容方面,职业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充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核心结合点,根据各自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劳动教育教师、美育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共同选取育人素材,开发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校本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