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研究
作者: 谯欣怡 刘姣姣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聚焦广西地区,运用偏离度和人才匹配度分析工具,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供给匮乏、第二产业契合度尚可、第三产业稍显过剩,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广西新兴产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广西地区间差异显著。基于此,建议大力增加农科专业,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均衡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酌情减少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精准对接新兴服务业;凸显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专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契合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43-0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转型、增进就业和促进社会进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结构,以提升其适应性和吸引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动态互动,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驱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变革,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则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各地普遍面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如专业层级单一[1]、布局不合理[2]及未能充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3]等。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4-5]、浙江[6]及重庆[7]等地,对于欠发达区域,特别是地市层级的深入分析与系统探讨尚显匮乏。鉴于此,本研究聚焦广西地市,结合2023年广西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运用偏离度和人才匹配度分析工具,对广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深入剖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及职业院校提供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广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一、广西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虽然与全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一)广西产业结构特征
1.逐渐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广西经历了一次显著的产业结构转变,即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16年的15.3∶45.1∶39.6转变为16.2∶34.5∶49.3。[8]这意味着广西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占比,从“二三一”模式演变为“三二一”模式,标志着经济结构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过渡。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起第三产业占比稳定保持在45%以上,这进一步印证了服务业在广西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现代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巩固并维持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2.高技术制造与服务业引领多元化发展
广西产业发展态势显示出新产业、新动能的显著成长。202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其占比也提升了0.4个百分点,达到6.5%。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16.5%和24.4%的显著增长。同时,高技术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3%,远超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平均增速。在新能源领域,广西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激增15.5倍。此外,高技术产品如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产量也大幅增长。新业态方面,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941.5亿元,同比增长9.5%,显示出市场的活力和潜力。总体来看,广西产业正以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引领,新能源和新业态为支撑,呈现出多元化、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9]
(二)广西产业发展新定位
新时期广西产业发展新定位聚焦于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定位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全面创新,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并注重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此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广西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还将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东盟及RCEP国家的经贸往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在绿色发展方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强区。同时,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与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北部湾经济区等关键区域的引领作用,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10]。
二、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概况
广西高职院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设置373个三级专业,占全国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总数的50.13%,专业布点数总计1 635个。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特征,第三产业专业布点占比66.6%,第二产业专业布点占比31.7%,第一产业专业布点仅占1.7%,见表1。
广西专业布点数前三名分别是财经商贸大类、制造装备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数均超210个;后三名分别是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与纺织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均低于8个,凸显了专业规模间的悬殊与不均衡,即“热门”与“冷门”专业分明。尽管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呈“三二一”特征,但第二、三产业对应的专业布点数差距显著大于二、三产业结构差距,差值高达19%,表明广西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以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分布状况
广西共有45所高职院校,分布在全区12个地市,整体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征,见表2。
广西的南宁、崇左、柳州3个地市共有高职院校29所,占总数的64.4%,是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从人均指标的角度分析,每十万人所拥有高职院校的数量崇左位居最高,而河池与贵港则处于最低水平,崇左的这一指标大约是贵港的12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北海、南宁、崇左、柳州和防城港之外,其余各地市的该指标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分析
为了精确地量化广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本研究引入了偏离度和人才匹配度两个指标来衡量。
偏离度计算公式为:偏离度=各产业中专业比重-产业比重
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表明契合性越低;反之,契合性越高。负偏离度揭示了专业供给不足 ,而正偏离度则表明专业供给过剩[11]。
人才匹配度计算公式为:人才匹配度=各产业中就业人数比重/产业比重
人才匹配度越接近1,表明专业人才供应与产业需求越平衡;人才匹配度大于1,表明专业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匹配度小于1,表明专业人才供给不足[12]。
(一)偏离度分析
1.2023年广西整体情况
广西第一产业偏离度为-14.70%,见表3。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专业供给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滞后现象,凸显出专业供给的严重不足且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不匹配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广西第一产业占比16.4%,但高职教育体系中,与第一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占比却不到2%。这种专业设置失衡状态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和供给,进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广西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在仅有的28个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布点中,种植业这一基础且至关重要的领域竟然呈现空白状态。广西糖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支柱,其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当前的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响应这一需求,不利于糖业的升级。同时,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果种植区,区域内高职院校并未设置与水果种植直接相关的专业。这不仅未能有效利用当地的独特资源优势,还限制了水果种植产业链的深度拓展与转型升级,进而削弱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第二产业专业偏离度为-1.1%,偏离度为负,且绝对值低于2%,表明专业供给相对不足。从第二产业专业结构来看,专业内部设置不均衡。2023年,广西浆纸总产量突破千万吨,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但轻工纺织专业大类却并未涉及制浆造纸等相关专业。同样,专业布点排名最后四位中生物与化工大类和水利大类均属于第二产业,化工和水利相关专业均有较大设置空间。从与产业发展契合来看,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大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专业供给不足,甚至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专业存在空白。
第三产业的专业偏离度高达15.8%,明确指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间的不匹配且相对过剩的问题。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布局来看,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五的专业类别中有三个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依次为财经商贸大类(位居首位)、电子与信息大类(位列第三)、交通运输大类(位列第五)。就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而言,以电子商务为例,广西有35所高职院校设立该专业,究其原因是其设立成本相对较低。在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方面,当前的专业结构基本与广西“三二一”的产业布局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信息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方向相符合。然而,鉴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若不进行适当的调控,极易导致供给过剩的问题。结合广西“十四五”规划新定位,亟需围绕现代消费与健康、数字安防等重点发展领域,对第三产业的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2.地区差异分析
从总偏离度来看,广西12个地市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存在区域差异,且呈梯度化分布。以10%、20%为界,由低到高排序:第一梯度是柳州、南宁、崇左;第二梯度是贵港、河池、梧州、百色;第三梯度是来宾、钦州、北海、桂林、防城港。其中,柳州总偏离度最低,防城港总偏离度最高,约是柳州的7.9倍,见表4。
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来看,位于第三梯度(偏离度>20%)城市的一、二、三产业分别有3个、3个、8个,表明广西第三产业偏离度较严重。其中,防城港二、三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均已超过35%,远超柳州、南宁,各地差异较大。从偏离度正、负来看,第一产业除防城港之外均为负偏离,第二产业除河池、桂林、南宁外均为负偏离,第三产业均为正偏离,12个地市第一、二产业专业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则已超出当地发展需求,呈现倒挂现象。尤其是百色、北海,产业结构为“二三一”,而专业结构为“三二一”;防城港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专业结构却为“三一二”,亟须调整专业布点比例以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二)人才匹配度分析
1.2023年广西整体情况
第一产业人才匹配度为9.1%,见表5,表明第一产业的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5%,而产业的实际需求却高达16.4%。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反差,直接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与速度。专业人才的短缺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广西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
第二产业人才匹配度为76.5%,证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需要扩大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根据广西“十四五”规划要求,应着重发展关键产业,尤其是现代轻工纺织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需紧密围绕这些重点领域进行规划与实施。
第三产业的人才匹配度高达144.5%,这一数据揭示了第三产业人才供给的显著过剩,且远超实际需求,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就业难的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可适当调整策略,减少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以期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