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探究
作者: 张志坚摘要:产业是乡村经济的命脉。对山西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2023年度)“服务乡村振兴”模块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措施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认识不够高、举措不够有力、潜力挖掘不够充分等不足。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增强自身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适应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育训并举,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成果转化,释放科创动能;深化产教融合,夯实产业根基。
关键词:高职教育;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山西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51-0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职业教育作为建在产业上的一种类型教育,连接着产业需求端和劳动力供给端,在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释放乡村经济活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对山西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2023年度)中“服务乡村振兴”模块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全面把握山西省高职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
(一)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关部署。2021年8月,省教育厅印发《巩固拓展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确定了46所高职院校结对帮扶47个县,要求职业院校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开启了山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2022年2月,省教育厅统筹成立了山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从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山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6月,省教育厅印发《山西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从2023年到2024年,用两年时间认定两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的特色学校,大力推广特色学校的典型经验,助力山西省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并要求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专业与乡村产业双向赋能,助力乡村产业打破固有格局,赢得新发展。2024年3月,省教育厅认定12所学校为首批山西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特色学校,包括8所高职院校和4所中职学校。省教育厅要求获得认定的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建设,做精、做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位、支撑项目,发挥优势特色,拓展服务方式,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地方需求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二)高职院校层面
山西省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主动挖掘学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1.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乡村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直接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从帮助乡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业装备机械化水平两个方面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田灌溉能力不足的问题。如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服务乡村旱地较多且灌溉能力不足的状况,结合学院水利相关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开展旱地渠网调研和井位勘探,投入20余万元打出两眼深水井,并铺设了8 000多米灌溉管道,有效解决了当地灌溉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装备机械化水平。如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服务乡村丘陵山地的地貌特征和耕地地块多但面积小的实际情况,为乡村购置拖拉机、旋耕机和液压式翻转犁地机各一台,不仅解决了乡村农耕期农机吃紧的问题,更是助推当地摆脱依靠人力、畜力发展生产的低效农业生产模式。
2.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从服务乡村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等实际出发,指导乡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产品,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发挥电子商务等专业优势,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开辟了增收新路径。一是推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如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助乡村建立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引进核桃新品种,并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再如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指导乡村种植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农户科学种植黑木耳,都有效地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如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开展农特产品直播大赛,通过镜头代言,助力垣曲炒祺、绛县樱桃等当地名特优农副产品线上推广。
3.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山西省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服务乡村的产业优势,通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途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助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如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助服务乡村同当地粮站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户专业化生产,既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畅通了粮食销售渠道。二是推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如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协助服务乡村申报秸秆饲料厂扩大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挖掘服务乡村古村落文化和红色资源,招商引资,合作建设,打造“红色七亘,太行石城”,壮大集体经济。三是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如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协助服务乡村建立蔬菜交易市场,实现农产品收购、筛选、清洁、装袋、装车运输全链条一条龙服务,不仅解决了架豆、玉米等农产品销路不畅问题,还为该村农户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年平均增收3 000元。
4.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技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为抓手,从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两方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结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深入发掘服务乡村文化体验、生态涵养等功能价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如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充分挖掘服务乡村红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研学基地,打造“生态游+民俗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二是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发挥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优势,协助农村建设电商平台,构建产销体系,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如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协助服务乡村建设乡村e镇和数智互联特产助农服务平台,对接电子商务公司及供应链公司为乡村引入农产品收购、加工及销售供应链,对接物流公司打通乡村农产品线上销售物流渠道,为农产品线上销售打下基础;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农户在抖音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利用新媒体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解决乡村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不足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间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和成效。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相对偏弱,也不够深入有效。
(一)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认识不够高
《方案》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各学校要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对口帮扶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帮助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农技推广、成果转化等产学研用协同工作,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帮助对口帮扶县发展特色食品、手工业、特色文化等,用好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等因素,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依托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指导对口帮扶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任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新兴业态的出现都离不开技术的变革,而职业教育能够加速生产技术更新,通过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2]高职院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产业振兴赋能行动,持续提升乡村的产业发展动能。然而研究发现,能够真正实施产业赋能行动的职业院校并不多。主要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认识还不够高,认为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是涉农职业院校的事,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会加重本校的财政负担。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职业院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参差不齐。有的高职院校能够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并采取多样化措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有的院校调研工作流于形式,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且具体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精准度;也有不少院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振兴赋能措施。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举措不够有力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涉农职业教育基础欠缺,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短板。此外,山西省乡村经济社会产业化程度不高,很多乡村产业化几乎是从零起步,进一步加大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难度。分析发现,能够采取扎实有力举措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职业院校不足山西省职业院校总数的五分之一。一是涉农专业建设不足。山西是旱作农业大省,但省内开设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的院校仅有2所,而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则没有院校开设。涉农专业数量不足,导致涉农人才缺乏,不能适应乡村产业振兴的需要。二是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梳理山西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共有13所院校面向乡村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但相关培训缺乏针对性,且培训模式不明确、培训课程缺乏体系、相关考核不规范,难以产生显著的效果。三是技术赋能举措不实。高职院校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措施为直播带货,虽然有9所院校采取了“电商+直播”的助农模式,但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模式,乡村居民也没有真正掌握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的技术。四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全省有24所高职院校以职工福利发放、食堂采购等方式购买了服务乡村的马铃薯、苹果、小米等特色农副产品。“以买代帮”短期内缓解了农特产品滞销的难题,但因其不具有造血功能,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附加值提高和乡村产业链延伸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潜力挖掘不够充分
《方案》也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着力重点。山西省目前共有高职院校50所,其中理工类18所、医卫类8所、师范类8所、财经类7所、政法类1所、农林类2所、文旅类6所。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都有自身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结合点。高职院校要对服务乡村充分研究,明确产业振兴的方向,进而发挥特色优势,拓展服务方式,做精、做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结合点位、支撑项目,提高自身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当前,山西省教育厅已评选出8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特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特色挖掘潜力,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路径和思路不明确,潜力没有得到释放,特色没有得到彰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动作用也相对有限。总体来看,农林类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采取相应的产业赋能措施,但是具体的举措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工、医卫、财经类院校进行了一定的产业振兴赋能探索,但其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师范、政法、文旅类院校则普遍没有找到自身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结合点,没有形成具体的服务措施。除涉农职业院校外,其他职业院校缺乏对农业、农村和农人的认知和了解,存在一定的服务盲区,导致职业院校提供的服务不够精准,往往是有什么给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给什么。[3]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探索产业振兴服务举措,拓宽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