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
作者: 王丽华
摘要:历次科技革命驱动教育纵向上向更高层级演进、横向上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职业教育,并孕育、产生了高职教育,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理论逻辑中,影响条件为社会转型需求,影响内容为重塑高职教育生态和理念,影响方式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影响回应为相互适切、动态平衡。新科技革命遵循“新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就业需求变化—高职教育变革—促进科技创新”的现实路径,全方位深度塑造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高职教育;产业变革;生产方式;就业需求;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74-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2]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演进加速、格局重构、竞争加剧的发展态势,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带来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正在重塑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社会生态和国际格局,持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成为重塑各国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的主要力量。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冲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科教融汇战略。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如何辨识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成为高职教育推动实施科教融汇、实现适应性发展的紧迫命题。本文将新科技革命与高职教育置于三维坐标体系中,从科技革命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高职教育变革的脉络、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复杂机制、新科技革命重塑高职教育生态的路径三个方面,梳理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历史逻辑: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脉络
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产业迭代速度愈来愈快。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方兴未艾,而新技术的持续快速迸发和交叉融合又在最近20年形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新科技革命是相对于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三次科技革命而言,特指当前引发全球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3]因此,新科技革命也被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是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延展和超越,其演变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变化之系统、影响之深远超过以往历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正在孕育发展中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变革大循环的演进,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产业变革的时间周期日益缩短,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再分开,新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加速的阶段。另一方面,无论是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演进趋势,还是从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来看,新科技革命的爆发将基于多重技术的交叉融合,特别是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4],使得新科学革命与技术变革的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深度化。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动融合的效应总会传递、溢出至教育领域。在科技革命和教育的二元互动关系中,每次科技革命都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产业革命爆发,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从而塑造产业格局,引发产业结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等的变革,进而引发工作岗位需求及就业结构的变化,催生人力资源结构与人才规格诉求变化,最终驱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的变革,从而整体塑造教育发展形态。历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支持,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经过了初步试用、外嵌应用、融合应用和创新应用四大阶段[5],从重在强化教学的低水平应用升级至旨在创新学习的高水平应用,从技术的工具价值触及其文化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维度。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创的“蒸汽时代”,推动教育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以培养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创的“电气时代”,教育目标分化为培养“严、细、实”技术实用人才和“高、精、尖”精英人才;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创的“信息时代”,教育目标转向培养兼具深厚学科知识和较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创的“数字化时代”,要求培养掌握通用知识技能、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具备跨学科自主学习、沟通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内容维度。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学习者既要掌握生产所需的技能、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实用人才以掌握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实践操作等实用技术技能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注重学生整体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要求学生从碎片化知识学习转向建构新型知识体系,修习融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课程,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育方式维度。为满足第一次科技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大规模需求,传统的学徒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和导师制;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专门人才的跨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探究成为教育方式的改革方向;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融合性特征凸显和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教育方式从讲授式教学转向项目式、合作式、混合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教育手段从人机分离向人机融合的教育新形态转变。
教育环境维度。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段和固定的班级中学习;与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培养目标相适切,这时普遍采用培养专门人才的实科学校和培养研究人才的普通大学并行的“双轨制”学制结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从一元学校空间扩展到二元网络空间,学习时间可以灵活调整;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资源充裕丰沛、知识技术泛在化,加速了“去学校化”进程,要求构建网络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中心网络,通过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配置教育资源,加速教育环境向数字化转型。
历次科技革命在驱动教育纵横双向演变中孕育产生并不断塑造高职教育。从纵向看,历次科技革命驱动教育逐渐向更高层次演进;从横向看,驱动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进而转向职普融通,为受教育者提供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选择。[6]科技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加大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教育的功能由神学化、学科化、精英化逐渐转向世俗化、职业化、大众化,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了实业教育,最终演变为职业教育;随着科技革命的迭代演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对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拉动了职业教育层级的上移,从而产生了高职教育;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和就业需求变化,还推动了高职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及教育治理的变革。从高职教育孕育、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进程看,科技革命在其中发挥着动力和引擎的双重驱动作用。在这样的视角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史就是科技革命不断形塑高职教育发展形态、高职教育不断回应科技革命影响的历史。
二、理论逻辑: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科技革命是影响高职教育的根源这一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7],并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做出了判断:“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8]。恩格斯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对社会生产力进行变革,进而对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关键性影响。[10]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逻辑解释,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理论逻辑框架,即高职教育发展根本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主要而且首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以此理论逻辑演绎,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习近平阐释了新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社会和高职教育的作用机理。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创新性论断:“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11]。这一论断昭示着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必然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相互作用,三者之间的历史交汇将产生爆发性的效应。其中,人类社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归宿,产业变革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践过程,科技革命是推动产业变革和激发人类社会新需求的动力引擎。新科技革命将推动产业更新换代和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的深刻变化,将引发更加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并重塑世界格局。[12]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指数式增长和生产力形态的颠覆式变革:劳动对象由物质资料变为海量数据,生产工具由机器系统变为信息物理体系,劳动人由产业工人变为数字劳工,社会结合方式从“流水线”“格子间”变为“在线零工”。[13]生产力形态的这种变革将经由产业、岗位、就业等链条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和根本性的影响。关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作用机理的阐释蕴含着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理论机理。
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种机械对应或单向性关联,而是一种多重的、交互的、动态的复杂作用机制。[14]新科技革命对高职教育变革的影响从来不是科技赋能高职教育的单一维度。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度演进,社会转型、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之间呈现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新科技革命对高职教育变革的影响也转变为复杂化、系统化、有序化的多维场景。按照四个有序维度和环节迭代发展,即影响条件为社会转型需求;影响内容为重塑高职教育生态和理念;影响方式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影响回应为相互适切、动态平衡(如图1),分别回答了新科技革命为何影响高职教育变革、影响高职教育哪些变革、如何影响高职教育变革、高职教育怎样回应影响的问题。
第一,影响条件:新科技革命驱动社会转型对高职教育提出新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教育本身的演变轨迹叠加,对高职教育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外驱力。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开启的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科学知识、技术与产业结构较之工业化时代加速演变,引发劳动力结构快速调整升级,直接施加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变革。社会转型对技术人才的价值观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培养成为关键。高职教育必须洞悉并主动回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转型需求,培养能够面向未来、适应多变与复杂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新科技革命时代,高职教育在增强人的技术准备度和主动适应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在缓和人与激烈社会转型之间的矛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影响内容之一:新科技革命通过赋能融入并重塑高职教育生态。新科技革命赋能高职教育表现为助力个性化学习赋能学生可持续发展、改变教学模式赋能教师转型发展、升级学习环境赋能学校适应性发展三个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创新与变革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助力人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的本质。其一,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智能化、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可以支持学生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和合作式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并立体“画像”,根据学生优势、短板和学习偏好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其二,赋能教师身份转型。智能化技术可以替代教师完成实时辅导反馈、客观性测试等机械性和重复性工作,将教师从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可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方案设计、师生关系维持、学生情绪引导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工作上,助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情绪劳动者。[15]智能化技术还可帮助教师基于学生的可视化学习“画像”实施差异化教学,即差异化目标设置、差异化资源配置、差异化任务布置、差异化学习评价等,并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教学行为。其三,赋能学校学习环境升级。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助力高职院校破除“数据孤岛”,实现人与设备、环境的互联互通,促进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共融共育,构建在线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协同的学习中心网络,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跨时空、开放融合的泛在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