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
作者: 梁绮铭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重视教学情境,强调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并以“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教学为例,探讨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任务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强调在真实情境下,以任务为驱动,实现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不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还包括对生活的探究,把语言渗透在真实的场景下,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世界,在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完成任务,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一)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炼制,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在去情境化的学习场景里,知识是孤立存在的,仅是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被搬运到课堂上,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由学生“储存”在大脑里,最终导致学而不用。如果将知识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知识产生、使用的情境中提取、加工、组织、推论,获取知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形成有关知识本质的认识,就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的整组多篇文章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以任务群为载体,将多个知识内容连接起来,逐一突破重点知识,并从单元整体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二)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动机存在于学生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学生内心存在学习的心向,以外部环境的刺激引发,这种刺激就是学生感知到知识在情境中的有用性。知识在教学情境中有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个人目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这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条件。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能够将该单元不同文章内容以情境创设为纽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起思维联系,进行深层次学习与探究,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的整体需求。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每一篇课文之间存在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投入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创设情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的过程,情境建立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语文学科世界之间的关系。笔者尝试以“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一)情境创设要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对教学情境越熟悉,越有可能认为所学是有用的,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经验的原因。真实情境必然融合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主题,体现语言的功能性和社会性,并与文化观念和经验关联(结构如下图)。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经验更多是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泥沙俱下,在情境中学习则是沙中淘金。情境创设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的体验性就越强,获得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也就越紧密。
例如,在“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教学中,创设了“动物朋友圈”的情境展示,以“妙写动物,分享朋友圈”为实践活动,结合本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动物和朋友圈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学生分别完成“亲近身边的动物朋友”“结交作家笔下的动物”“介绍我的动物朋友”三大活动及任务群后,发朋友圈展示并互相评论、点赞。为获得更多的评论和点赞,学生必然要深入学习作家是如何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对动物的感情,再通过观察、体验,迁移到自己对动物的介绍与写作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达到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与单元目标一致,达到知行合一
情境创设要激发出与目标内在要求一致的学习表现。从根本上说,教学情境仅是教与学互动的背景,必须服从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也就是说,教学情境所刺激的学生行为表现要与学习目标具有因果关系,有这样的目标,所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有与目标一致的教学情境,所以产生与目标相应的认知行为。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将单元学习活动置于适合情境之中,在情境与活动的结合上,或为不同水平的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或在同一情境下设置不同层次的活动,以达到活动与情境一体、知与行合一的目的。
以“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为例,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和学情确立单元目标,再根据单元目标确定大单元教学三个活动,然后具体安排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创设学生熟知或感兴趣的任务情境,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具体落实到《白鹅》这一课,教师结合本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确定教学目标为“通过抓关键词句、情景表演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通过“活动二:结交作家笔下的动物”,创设“动物代言人”的情境,布置制作“动物介绍卡”和“读懂鹅语”的学习任务,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教学。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提炼的关键词句和进行的表演目的明确,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体现情境创设的实践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应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主体。在情境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对于情境教学活动的看法与建议,分享其情境教学活动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其情境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利用打分制来客观评价情境教学。评价的标准也不应该局限于字词句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入知情意表等工具性评价,甚至跨学科性的评价。结合“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白鹅》一课来说,在“动物代言人”的情境创设下,学生要完成“读懂鹅语”的学习卡并进行个性化的表演,评价的内容不仅是提炼关键字词和概括表述的能力,更包含了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的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己评”和“同学评”则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三、结语
大单元教学对教师解读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新情境教学形式,锻炼学生语文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为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亦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单元识字教学——以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9).
[2]厉行威,冯辉梅.读写单元的特点分析及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