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探析
作者: 何杏英一、教材分析
“心中的‘110’”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单元以“安全护我成长”为主题,以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教材视角的逐步拓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话题“有点警惕性”,重在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警惕性,旨在帮助学生交流和演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了解同龄人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学习面对陌生人及遇到不怀好意的人的处理方法,从而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话题“不要上当受骗”,通过辨析几种情境,寻找正确的应对策略,提高意外发生时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校学习两年多的时间,对辨别危险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一些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但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周边危险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抗“干扰”不足,缺乏危机意识,对欺骗性较强的事或人,缺乏辨别能力,易遭受伤害。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 根据不同的情境体验,说出独自在家时应对陌生人来访的办法,增强防范意识。
2. 通过故事探究,说出遇到盗窃发生时的对策,掌握拨打“110”报警的正确方法,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3. 通过合作探究、情境体验,初步建立人际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情境体验,说出独自在家时应对陌生人来访的办法,增强防范意识;通过故事探究,说出遇到盗窃发生时的对策,掌握拨打“110”报警的正确方法,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情境体验,初步建立人际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问题导向法: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为开始,通过课堂学习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程所涉及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最近网上有一则报道引起家长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想说?
生1:这个小女孩差一点就被拐走,幸亏得到了小卖部老板的帮助。
生2:我们作为小朋友一定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师:小结并揭示课题。面对陌生人要有警惕心,学会拨打“110”报警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生活中会存在危险,需要有点警惕,从而引出课题。
(二)情境体验,自护自救方法多
活动一:独自在家要警惕
师:你有过独自在家的经历吗?当你独自在家时,如果有人敲门,该怎么做呢?
生1:认识敲门的人就开门,不认识敲门的人就不开门。
生2:装作没有听见,不开门。
生3:告诉敲门的人爸爸妈妈不在家,让他等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再来。
师:面对不同的敲门人,选择哪种方法更安全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情景体验(演一演),然后生生互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辩一辩。
1. 有一天,你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物业管理员来敲门,说要到家登记一些资料,你觉得可不可以开门?
2. 有一天,你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住在乡下的奶奶来你家拜访,妈妈昨天已经跟你说过这件事了,你觉得可不可以开门?
师:当我们遇到陌生人敲门,一定要有点警惕,千万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潜在危险警示教育学生,旨在使他们知道独自在家时应该如何应对他人的到访,掌握更多的安全防范策略。
(三)故事探究,报警方法要掌握
活动二:机智捉小偷
师:播放录音《智捉小偷》的故事。你最欣赏陈宇遇事后的什么表现?
生1:陈宇很机警,他能及时发现小偷。
生2:陈宇很谨慎,他没有惊动小偷。
生3:陈宇很冷静,他沉着地打电话报警。
师:陈宇发现小偷后,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用电话报警,解决了危机。你会拨打110吗?
同桌交流如何拨打“110”报警电话,两个学生交换角色,分别模拟拨打“110”报警。随后请两组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师:面对突发情况,要冷静应对,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过渡:当我们人身安全被控制的时候,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报警?(看视频)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乱拨打“110”的现象呢?
生:有。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相关的内容,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违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突发危险情况要冷静地自救自护,知道任何情况下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四)拓展延伸,争当“安全自护小卫士”
师: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随后出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一起读儿歌《心中要有110》。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绘本《给孩子的安全书——居家安全》一书,书中会告诉我们更多的居家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学们阅读后,可以和同学、家人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谈课堂收获,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会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以及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教学反思
“心中的‘110’”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的第9课,主要由“有点警惕性”和“不要上当受骗”两个板块组成。本节课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目标明确,内容层层递进。“心中的‘110’”的目标为:通过不同的情境体验,说出独自在家时应对陌生人来访的办法,增强防范意识。通过故事探究,说出遇到盗窃发生时的对策,掌握拨打“110”报警的正确方法,提高自护自救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情境体验,初步建立人际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本节课一共设置了两个活动:独自在家要警惕、机智捉小偷。通过课文中的小故事,引入本次课题的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层层递进,从课本到实际,还安排情景体验,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放性、生活性。第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不宜说教式完成,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此,在上课前笔者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拐骗的视频以及相关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视频导入,循序渐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新课讲解中,通过《智捉小偷》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冷静应对,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报警。本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使用录音,教师事先把《智捉小偷》的故事录音,把课文有声化,解决单调乏味阅读课文的问题,避免道德与法治教学语文化。第三,情景体验,联系生活。本节课在“故事探究,报警方法要掌握”环节中,进行了演一演,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拨打“110”报警的方法。本环节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放性、生活性,本来相对枯燥的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