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雄
作者: 绿窗一棵树肯定是有骨头的。我从未数过一棵树长过多少根骨头,但我知道,无论多么小,一棵树都要独立奋斗, 独自面对暗夜、风沙、干渴……而后长成大树或者死掉。
最早来到荒原的树,已故去多年,而骨头不灭。它的躯干上刻写着不甘,记录着曾经为存活做过的种种努力,给后来的树以经验和期待。
第一棵站直的树苗,用第一根嫩绿的手指触摸荒原的脸,驱散荒原盛大的寂寞。肆虐的沙粒被这棵树惊住。它要吹翻它几个跟头,让它弯腰,让它横折,让它退进黑暗中。但这棵树依旧活下来,以翡翠之手写着二字:承受。脚下,水珠来了,草籽长了。一小片绿意宣布占山为王,荒原将俯首称臣。
第一批站起来的树,要承受更多的孤独,抗击各种魔兽。它们有人呵护,但根下的事只能自己做。
成为森林的树们懂得用眼神相互打气,它们在各自身旁,它们一起在生长,它们正在往云端里撒野去。它们的脚下,沙粒止步,野草繁生,花朵、蘑菇和兔子先后到来。一只鸟亮亮地穿过林梢,一条小路热热地延伸,一排房屋暖暖地站立,理想在树顶飞翔。
无路中开出路,没有树的地方植出了树。这是一首用生命写在大地上的绿色的史诗, 这首诗可以长作长留,不会终止。因为诗里有热血,造就可见可感、可歌可泣的英雄。
每一棵站在风沙面前的树都是英雄,而亲自栽下它们并扶正它们的更是英雄。他们彼此为对方打下烙印,树身有人骨,人身有树风。
英雄用挡不住的青春拿下了荒原。他们每天重复一系列动作,直到一棵棵树苗在风中挺立,直到青年变成老年。他们的灵魂已然化成矿物质和水分,回到树的血脉,在嶙峋的老干,在新长的枝头,徐徐呼吸。
当荒原不再荒芜,而被称作森林,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柔美地洒在树梢,世间两种最高贵的东西已经诞生,一个是骨头,一个是理想,二者缔造了荒原有史以来最光辉的岁月。
(本文入选2024年江苏南通中考语文试卷,文章有删减)
绿窗,医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荣获丰子恺散文奖、《朔方》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出版散文集《击壤书》《被群鸟诱惑的春天》等四部。
《意林》:文章原名是《一棵树的骨头》,现在是《英雄》,您怎么理解这个改变?
绿窗:当我们面对丛林,铺天盖地,呈现排山倒海之势,它彰显着集体性、团结性力量;当我们凝视一棵树,尤其最初踏上荒原,兄弟友朋纷纷倒下,而它枝叶纷披站起来了,抗击着风雪沙石,也接受深邃星空的凝视,那看不见的拼杀与对抗,那深刻的孤独感和闯荡天下的勇气,是一棵树的骨头,也是英雄的特质。自然万物皆有潜质成为英雄,也赋予了英雄更多内涵!
《意林》:“树身有人骨,人身有树风”,树和人是如何联结的?
绿窗:当人赋予一棵树以意志,他们就共同面对呼啸的荒原,持唯一的目标:活下来。看似人战胜了荒原,实际上是树先开辟了战场;看似人栽种了树,人却要向树学习,向下深扎根,向上要阳光!他们注定融而为一,互为依傍,蔑视困难,不服输,同进退,人人生胆气,树树皆傲骨。看见日夜搏击沙暴的树,就看见风雪中行进的人,这是生存的力量,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