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的高一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赵晓运

摘要:文言文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思维能力、审美感知力和文学认同,在语文教学和高考中都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高中生在文言文阅读时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古代汉语理解思维能力偏弱等问题,文言文倒装句式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难点。通过重点精讲、古今对比等方法开展文言倒装句式知识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文言倒装句式的理解。同时,通过“概念先行”“文言创作”和“双向对译”等方式开展强化训练,可以有效巩固学习成果,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高一语文;文言倒装句式;教学策略

文言文学习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和倒装句式等。在新高考背景之下,文言文试题的难度也日益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进一步受到关注。其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倒装句式的学习。学好倒装句式能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通过分析倒装句式教学的重要性,再从学生个体因素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困难进行原因分析,帮助他们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提高高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高一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同时,语文学习对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课程,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议题。

同时,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逐步增加,难度也相应加大。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篇目占比提高,且难度也有所加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学习较为困难,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了大量的实词、虚词和倒装句式,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对学生读懂文章并提炼观点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少篇目还要求背诵,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等篇目,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意义,教师也需要更具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来有效地教学这些经典文言文篇章。除此之外,由于高中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创新性,需要教师更加关注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重难点。其中倒装句式作为理解文言文句意的一个重要层面,学习起来较零碎,缺乏专题教学,更需要受到教师的关注。

二、高一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困境分析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高一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困境,发现高一学生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的主要困难和原因如下:

(一)学生层面

在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个体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初中学习的文言文多为浅显的、篇幅较短的小故事、短诗和散文等,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论证思路”;而高一的文言文则是长篇赋体文章和对话体议论文等,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等,《阿房宫赋》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总结作者观点,还要“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式也造成了困难。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又导致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力不足。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似乎日渐遥远。作为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形式,文言文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文言文,尤其是独特的倒装句式.就必须先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以及大量的文言文词汇。新编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篇数量众多,达到30篇之多,其中不乏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和《史记·鸿门宴》等历史悠久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包含大量的词汇,还包含大量复杂的倒装句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枯燥性质较强,加之倒装句式的学习难度较大,且在高考中直接考查的可能性较小,这导致学生学习倒装句式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这是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倒装句式时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比较有限,这导致他们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可能因此面临学习上的障碍。

学生在初中入学之初,尚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且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未能有效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本身较枯燥,相较于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其理解难度更大,使得学生更难以掌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倒装句式时,往往只采用在课文中遇到相关句式时才进行讲解的方法,而部分初中教师并未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主语、谓语等基本语法概念。即便进行了相关讲解,大多数学生似乎也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在句子成分等语法概念的掌握上存在不足,其语法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思维能力较弱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式遇到困难。思维能力较弱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对概念的理解欠缺、记忆力不佳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等。

首先,部分学生对句子成分的概念理解有所欠缺。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理解这六个句子成分的概念是学习文言文中倒装句式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句子成分,但是有时仍不能准确区分具体语句中六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同时,汉语往往具有一定的词语搭配规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都需要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如定语需要放在主语和宾语之前,补语常常放在谓语之后,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才能理解。然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常难以理解这些概念,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准确划分出句子的各个语法成分,从而影响他们对倒装句式的整体理解。

其次,学生在高中所学科目较多,难度较大,记忆负担较重。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光要记忆和背诵语文学科所要求背诵的篇目,还要记忆和背诵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记忆背诵任务繁重。而倒装句式的记忆又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背诵,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除此之外,总结概括能力较差也是思维能力较弱的一个特征。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在文言文中否定句和疑问句之中代词作宾语时往往需要前置宾语,这需要他们调动思维能力,准确判断否定句和代词,同时还需要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概括和总结。然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简单,总结概括能力比较差,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二)教师层面

高一学生在学习倒装句式时遇到的困难,除了学生个体因素之外,还可能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方法过于单一,教学策略针对性较弱,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如果教师的授课时间不足,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倒装句式的相关知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往往较为单一化,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兴趣。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倒装句式,常采用的是在课文中遇到倒装句式时才进行讲解的方法。或者,他们可能会先为学生讲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随后立即转入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讲解,而没有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消化和理解所教学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会使用成百上千个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何特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可以引入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玩一个“小游戏”,教师展示一个现代汉语句子:“我今天看了《红楼梦》。”

教师:这个句子听起来非常普通,但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重构这个句子,比如:“《红楼梦》,我今天看了。”这样的表达虽然不常见,但你们是否觉得它带有一种强调的效果,让我们更加注意到了“我”今天看的是《红楼梦》这本书而不是其他的书。

学生:可能会觉得有趣,开始讨论这种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

教师:没错,这种改变语序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装句式的精髓。在古代文言文中,倒装句式不仅用于强调,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比如表达情感等。

通过这个课前“小游戏”,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倒装句式的特点,体会倒装句式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倒装句式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够有效,针对性不强。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高一学生应该在理解现代汉语语法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并且高中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初中教师就讲过主语谓语等相关语法知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曾在初中的时候系统地学习过主语谓语等相关句子成分,即使学过也未完全掌握。

通过问卷设置题目调查发现,在更为容易的选择题(与填空题相比)之中,让学生判断在“愤怒的我重重地打了不听话的他一下”这个句子中,“重重地”是什么句子成分时,仍有超过20%的学生无法准确判断,没能完全地掌握状语的概念。让学生判断在“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个句子中,“过分”是什么句子成分时,更是有超过30%的学生无法选择正确。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倒装句式之前为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语法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语法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再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式。

除此之外,由于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复杂性,学生掌握它本就颇具挑战。然而,教师备课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难题。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解文言文的其他知识,如实词、虚词等,还要梳理倒装句式的各种类型,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讲解,这使得倒装句式的教学难以开展。倒装句式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练习来巩固,但时间的紧迫往往导致这一过程被压缩。结果,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间不足,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更缺乏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备课时间的紧张直接影响了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一高难度知识点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高一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策略

针对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学方式和策略的有效性。首先,丰富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其次,深化基础认知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课下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和反馈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措施,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从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倒装句式兴趣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文时,可以通过在课前播放生动的纪录片或是人物简介等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可以播放孟子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其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之中。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倒装句式的原理。例如,教师可以准备或推荐一些讲解文言文倒装句式原理的视频,这些视频以动画或图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倒装句式的结构和用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理解和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互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文言文中的经典故事。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鸿门宴》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一历史事件改编成剧本,并在改编过程中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式上的差异。学生在将“大王来何操”和“沛公安在”等倒装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将亲身体验到语序的变化,并需要对这些句子进行适当的还原和调整。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上一篇: 韵语识字的传统经验与当代构想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