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黄欧霞摘 要:新课标强调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整合听说读写,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成长为积极的阅读者、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而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正是顺应这一教育改革趋势,借助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其深度阅读,进而提升其写作技能与表达能力。文章主要探究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深度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其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24-04
以读促写,顾名思义,即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而写作则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锻炼思维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旨在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其深度阅读,进而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这种教学策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 任务驱动学习法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先进教学方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某一共同的任务活动展开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从而实现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法注重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索与学习,并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品格。
二、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积极性
阅读与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而写作则促进了读者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反思。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和灵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人物简介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而任务驱动教学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阅读量的增加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感,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文章,能够逐渐积累写作经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种由内而外的写作兴趣激发,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一方面,任务驱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细致写作,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批判性思考,这些思维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资源,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当然,任务驱动教学还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传承,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还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材传授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和利用者。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精选阅读材料,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这些阅读材料不仅限于课本,还可以包括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从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而任务驱动教学还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如采取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自主搜集、整理和创作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作品,以锤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一)转变阅读方式,强化文本细读
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快速浏览和大致理解,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和品味。然而,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更无法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变阅读方式,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通过文本细读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关注文本的表面内容,更要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分析。学生细读文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灵感。与此同时,文本细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质疑和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七年级《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细致的阅读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深化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程伊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如文章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随后,教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读《济南的冬天》,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尝试从中汲取写作灵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将引导学生逐段细读文章,细致分析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荧光笔或其他标记工具,将关键词、句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标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为后续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绘济南冬天的总体印象,如“温情”这一关键词,以及作者是如何对比其他地方的冬天来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学生可以标记出这些关键信息,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选择描写方式。在随后的段落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景、水色,以及雪后济南的独特韵味。学生可以重点学习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作者是如何描述济南的冬天的?”“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看法?”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身观点和看法,表达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并尝试以作者的角度看待文章中的情节和景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的文本细读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灵感,为后续的写作活动做好铺垫。最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与“冬日景致”相关的写作主题,要求学生借鉴《济南的冬天》中的写作手法,如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的对比、丰富的修辞手法等,描绘自己心中的冬日景象。这个任务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检验,也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之前标记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设置问题驱动,树立写作意识
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组合群文时,必须精准把握学生的写作需求和认知水平,确保所选议题既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发现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写作规律。当然,这些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主动地阅读、分析和讨论,从而逐步树立起写作意识,明确写作目标。例如,在教授“如何以生动的景色衬托情感”的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写作经验,然后结合群文阅读的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有何异同?”“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运用类似的景物描写来衬托自己的情感?”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进而理解并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为例,两篇文章都以“景物衬托情感”为议题,利用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然后,围绕议题设计主要问题,如“《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这些景物描写如何体现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美好?”等。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步理清文章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具体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散步》中通过“南方初春的景色”和“水波粼粼的鱼塘”等景物,展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和责任的担当;而《秋天的怀念》则借助“北归的雁阵”“飘落的树叶”等物候,交代了时间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在学生对《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技巧转化为实际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与“景物衬托情感”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从文章中学习到的景物描写手法,创作一篇体现亲情的短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中的细腻描写,选择恰当的景物来烘托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例如,学生可以描写春日里与家人共赏桃花的温馨场景,或者描绘冬日里一家人围炉取暖的温馨画面,利用景物的变化来反映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写作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顺序和层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情感的递进和变化;提醒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增强景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三)设置情境驱动,激活写作思维
情境驱动是根据特定的写作话题,巧妙创设一个具体且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这个情境中,利用情境与心境的深刻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写作主题,更能够点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和感悟,进而形成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情境驱动还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既要创设符合主题的情境,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交流,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设定“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一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先选择相关的田园风光文章,如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等,采用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与田园生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如“网红”博主李子柒的乡村生活视频,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田园生活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学生对田园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导他们将这份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转化为文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构思一个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宁静的乡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学生可以思考在这个场景中,他们会做些什么、感受到什么,以及这份生活带给他们的心灵触动。接着,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展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比如,可以借鉴陶渊明的田园诗,学习他如何运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来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清晨的鸟鸣、傍晚的炊烟、田野的稻香等,这些都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和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