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月季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既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还有助于凸显出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思维培养的导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基于此,文章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入手,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28-04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六大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一系列方式,如推断、讨论、质疑和比较等全方位梳理文中观点和人物关系,完成语文阅读,有中心、有条理地完成语文表达。在我国目前教育前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重心,新课标也提出了“培养思维能力,落实核心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师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恰恰能强化学生这一能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有助于提升其思维能力,强化思维发展,更有助于学生后期“在表达中思辨,在思辨中表达”,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概述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含义
1. 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相较一般阅读而言更强调阅读的方式和过程,不仅适用于阅读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同样也适用于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文本具有广泛性。简单来说,阅读是引导深入理解的经过,而思辨性阅读更能激发和提升学生探究复杂本质的能力,还有助于发展思维理解、逻辑推理的能力。这就完美对应了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所说的:“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思辨性表达
思辨性表达不同于一般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思辨性表达要比一般的表达更加强调“思辨”这个核心。什么是思辨?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考中辩证,在辩论中思考,首先由前者辩证,再继续从辩证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怀疑,质疑慢慢发展成为批判,最后由批判产生反思,反思过后进行表达,有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强效教学手段。例如,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接着提出问题:“针对这个回答你是如何去思考的?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依据是什么?”不断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的过程,使学生明了有理有据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对学生作出有效辩论有很大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条理性。而书面表达要比口头表达的要求更高,尤其是针对逻辑性和思辨性两者,书面表达更要求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要有恰当论证,要有清晰的逻辑推理。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特征
1. 质疑性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创新意识是依赖问题意识层面发展和提升的。此外,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正视模式和规则。
2. 思辨性
在语文教学中,思辨阅读与表达和思辨性思维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在国内外诸多经典名著和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这个妇女是不幸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针对课文提出问题时应紧扣主题。在学生探究问题时,应鼓励学生理性思考、学会自问、尝试自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回答问题,清晰明了课文重心。
3. 反思性
反思的目的就是针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正确且恰当的反思能减少错误,更有助于完善认知,帮助解决同类问题。思辨作为反复思考、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就具备反思性,同时这种正向的反思能加速学生正视问题,看透问题的本质,提高学习能力。
二、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语文的本质,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出,学生应正确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体验丰富的语言实践。另外,运用和学习同样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将内容划分为三大块,从圆明园被毁灭对中外文化史造成的损失,到昔日圆明园是如此的辉煌,再到圆明园如何被毁灭的经过;帮助学生梳理好阅读思辨的条理,再提出问题:“文章主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大量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场景,关于毁灭的内容只是寥寥几笔,是不是存在详略不当的问题?你怎么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被毁灭和辉煌场景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核心则为“思辨”,从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要分为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理想思维。另外,构建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有助于其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全面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大有裨益。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本内容,构建思辨框架
课堂提问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强有力工具。就建构主义理论而言,获取知识并非只来源于外部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构建,提问则就是影响学生自我构建的有效“支架”。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文本内容设计有效的思辨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陶罐和铁罐分别是怎样的结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此问题要求学生熟读文本内容,灵活运用思维分析能力,围绕问题从文本中提炼关键性信息,再根据问题展开具体思辨,明确文中含义,最后进行表述。文章是寓言文章,通过简单且生动的小故事向学生展示了抽象的道理,所以学生在思辨时需深入了解寓言故事,深挖故事的深层含义,明确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师在设计思辨问题时,应基于文本的特点着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语文思辨对小学生自身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提出思辨问题后,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划分出重点文本内容,多次阅读相关段落,帮助学生寻找、明晰思辨的依据。学生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能强化自身文本信息提炼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辨思维,不断强化此能力,逐步学着将此能力和经验迁移到其他文本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围绕蟋蟀住宅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的?”,再要求学生阅读全文,根据问题提炼文本信息,回答问题。第二个问题相比第一个更要求明了掌握文本关键内容,更具难度,因此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小提示:“我们要更深入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更简洁地提炼出问题答案。”更详细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第五段内容提炼为“蟋蟀住宅选址”,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小提示发散思维,展开深入思辨。通过这样有效的语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条理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辨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阶段阅读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实践,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进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语言,积累语文知识,使学生更近距离地体会到语文之魅力。为了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价值的不断凸显,教师可根据语文课本内容创设出适当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拓展出更大更广的思辨空间,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成效。例如,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此课文的内容较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阅读过程中也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又存在仅关注课文字面意识,忽视了课文想表达的深层含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代入作者,大胆地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创作时,面对来自父母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内心活动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胆地表述出来,更贴近课文的情感表达,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深层理解课文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文中细节的教学,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作者父母态度细节的描写段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感情。例如,作者父亲对其评价描写时用的是“糟糕透了”和“扔掉”等负面的词语,能更深地感受其严厉的态度;在描写母亲态度时却用的是“兴奋”和“眼睛亮亮的”,使学生能清晰明了母亲所持的鼓励态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的内心活动会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去面对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设计思辨性问题,激活思辨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思辨因素,教师可基于文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思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可采取问题驱动法,针对文本内容设计思辨问题,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问题1:“小马靠自己蹚过河水,但是它发现河水并不像松鼠说的深,也不像老牛说的很浅,请问松鼠和老牛谁欺骗了小马呢?”问题2:“小马过河之前四处找人询问了河水的深浅,这样的举动对它过河是否有帮助呢?”问题3:“任何事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别人说的话并非百分百具有可信度,你觉得这个观点正确吗?简单说说为什么?”问题4:“他人的经验都来自他们的经历,但这个经历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要大胆地进行尝试,你觉得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简单说说为什么?”以上4个思辨性问题都紧密连接课文内容,但同样分正确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比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虽然河水比老牛说的深,比松鼠说的浅,但这并不代表小马被欺骗了。它们只是根据自己过河的经历告诉了小马河水是否深浅,但是都忽略了自己身高的差距,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以此类推,通过设计思辨性问题,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辨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四)品读文本语言,发展思辨能力
语言表达是呈现学生思维的方式,思维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主动尝试和文本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积累,在对话中强化认知能力,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拓宽思辨的空间。另外,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阅读活动,还离不开想象力。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发散想象力进行深度的链接阅读,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生动鲜活的画面。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能引导学生更深层地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从文中的好词佳句着手,紧扣文中主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利用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来。比如,可引导学生对文中句子进行赏析,比如这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将句子中的逗号改为顿号进行朗读,再和原文进行比对,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讨论,会发现不同分隔符原来还能带来这样的小惊喜,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出作者对体验到“鸟的天堂”的兴奋、喜悦之情,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禁感叹语言文字的美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内容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热闹。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文本品读,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阅读技巧,还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也能从侧面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