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李好
摘 要:文章通过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了以教材为基础的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文章首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实践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对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反思进行了总结;其次,结合数学教学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实践潜能;最后,以《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60-04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数学教育的目标既是知识的积累,又是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探究、实验、合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探求自然常态教学条件下,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力求把这门课作为一门像语文、数学一样的课程要求实施、开发,使之常态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一条有助于学校发展特色的新路子,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生综合实践的基本模式;开展并利用学校周边有利环境进行课题开发,力求把实践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体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中的苦与乐,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意义上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传统教学中过于抽象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能运用数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团队合作中锻炼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最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
目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得到推广和实施。特别是在一些重视素质教育的地区,数学老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尝试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一般围绕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帮助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情景模拟、课外调查、团队合作项目等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探究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此项活动的开展并不普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开展的学校还有很多。一些教师很难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原因是教学压力大、实践活动设计经验不足。加之一些学校在教学资源、活动时间、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制约,致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系统性、深度不够。
(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挑战与问题
初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也遇到过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是重点障碍。很多数学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不够,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传授。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对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很难有效地组织实施。
其次,教学资源及时间的限制,对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通常需要数学模型、实验工具及多媒体设备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少学校对此的支撑却十分欠缺。再加上课程安排紧凑,教师很难挤出时间组织实践活动,造成实践活动经常被简化或忽略。
而且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弱,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在一些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即使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由于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互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能会受到限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实践、探究、合作为手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为主”的理念,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自我反思,以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任务解决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二是跨学科。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一个跨学科协作的过程,而非单一学科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数学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理工、工科等),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情景,需要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对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数学教学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数学教学理论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我探索和反思,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性任务、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构建。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参与实际情境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者需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情境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业要求
能够综合运用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合理的数学问题,能根据问题背景分析结论的意义,反思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得到符合问题背景的模型解答。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形成和发展应用意识、模型观念等,提升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完成跨学科实践活动。
三、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以《综合与实践》一课中第一个案例“你的膳食健康吗?”为例,该题目属于一种交叉学科,本课例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案例分析尤其适用。学生通过与项目式学习(PBL)相结合,既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项目,保证问题具有现实性和跨学科性,能够在数学思维和表达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运用。
背景介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中的膳食宝塔(图1)为11~13岁学龄前儿童制订健康的膳食计划。
宝塔共分为五层,各层面积大小不同,体现了五类食物和食物量的多少。
(一)项目式学习与数学的跨学科应用
在课例“你的膳食健康吗?”学生主要集中在自己的一日饮食摄入量上进行研究。首先,学生需要将自己的饮食情况记录下来,并对膳食结构进行分析,对照其标准资料进行膳食宝塔。其次,学生通过计算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膳食摄入与膳食宝塔标准的差距。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计算、分析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食物的类型和数量的计算,表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膳食宝塔,该如何分析我们的膳食是否健康呢?应该记录膳食情况,分析膳食结构,从而制订相关的膳食计划;按照宝塔每一层的食物类别进行分类统计;以膳食宝塔为依据,厘清摄入的食物类别和总量。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世界,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在本节课例中,学生要从数学的角度了解饮食的健康状况,从数学的视角了解膳食的卫生状况,并从数据采集、分析、计算等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这样既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又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同时,体会数学与营养学、生物学科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小组合作与自我分析:培养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为了促进同学的积极参加和团队合作,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对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个人饮食记录,分析计算学生的其他饮食状况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团体内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和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团体合作中,同学就膳食方面进行了相互沟通,提出了修改意见,共同制订了比较卫生、合理的膳食方案。
同学们可以分析自己的膳食结构,那么如何分析膳食结构呢?
可以用比较方法(比大小、比差距)、比较结果(等于/超过/不足、具体差值,可以用有理数、正负数)、分析方法(定性、定量);然后把膳食记录与膳食宝塔标准数据对照表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膳食情况从而改进自己的膳食计划。
学生通过团体协作为纽带,不但使自己对数学计算有了一层加深的认识,而且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数学上能学到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比如,学生在分析食物种类的多少时,需要根据膳食宝塔的标准加以分类,用正负两种数字来说明食物的多少或者什么不够,并通过数学模型加以完善,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过程是通过数学表达,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多学科融合与问题解决:从数学到科学
在这个课例中,同学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饮食卫生,而不仅进行数学计算。教师能深入了解膳食平衡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营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资料。比如,为了解营养学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利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表达数据,学生可以探讨“一些人为什么不能摄入过多的肉类”。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卫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记录膳食情况,同学们需要思考如何获得早餐、晚餐食物的多少?获得重量的途径:提前称重、查看包装、估算方法(标准量具式物品、手势参照物)。同时,针对膳食宝塔的标准,学生需要制订一个“一日食物摄入表”,一周的膳食计划要结合个人饮食习惯来设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知识的支持,在运用数学进行资料分析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通过交叉学科的论述,在增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看到数学、营养学、卫生科学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制订较为合理的膳食计划,保持营养均衡,维持平衡膳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意识和习惯。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结合膳食宝塔标准,制订一周的健康食谱,要求食物种类要多样化、要符合膳食宝塔结构、合理分配三餐、要美味。在下节课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设计的食谱、流程、亮点以及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图2)。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你的膳食健康吗?”这一课例的实施,而且还能结合实际情景。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这过程中深刻认识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通过小组合作与自我分析,在生活中学会了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通过学科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学教育意义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 结论
初中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通过分析和总结《综合与实践》章节的实践教学策略,文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框架。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教材内容的不断优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初中数学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俊.基于教材的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J].初中生世界,2024(28):43-45.
[2]朱有红.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8):12.
[3]冯莹,陈锋,程佳怡.初中数学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J].中学数学,2024(16):1-2,5.
[4]张生林.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的理论与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4(10):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