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叶先春

摘 要: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同时,满足学生人生观构建需要。基于生命观念搭建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框架,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深入学习生物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根据大单元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例探究学生生命观念培养策略,通过合理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创设生物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和提供评价反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树立生命观念,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命观念;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00-04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从生物学视角认识物质、结构和世界,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生命观念,为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奠定扎实基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生命观念内涵十分丰富,开展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系统理解生物学概念、现象等,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 生命观念形成与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

在新课标中,生命观念包含物质观、能量观、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进化观等多重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和实例过程中通过探索生命现象和规律形成相应的意识和观念。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是统领相关现象、规律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而初中生物学知识具有复杂、零散的特点,开展大单元教学统筹学习内容,可以从整体化视角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题,有助于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以生命主题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特性布置不同知识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主题构建知识框架,系统分析和理解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意识,形成全面和长远发展眼光,有感于生命的脆弱和伟大,形成尊重、热爱和珍惜生命等观念。因此,《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体会生命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才能形成合理的生物学逻辑,为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念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思路

(一)以大单元为基本单位

在初中生物学中以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为目的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首先应参照新课标要求从课程中筛选学习主题,为大单元确立提供依据。结合生物学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初中生物学教材各单元都包含多个重要生物概念,强调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将各自然单元当作基础,教师应寻找与生命观念培养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精准定位大单元归属解读其中重要概念内涵,做到准确把握新课标和单元教学内在联系。以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有关生命观念的内容分布在各个章节,如第一章为“生命的世界”,包含生命多种存在形式、生物与自然相处法则等核心概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观。教师通过理清概念间的逻辑,能够确定大单元主题为“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生物学教材中,各节内容存在一定关联,教师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筛选其中重要概念作为大单元主题,确保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满足生命观念培养要求。

(二)以大情境为教学载体

在研究生命问题时,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将问题置于生物情境中,利用真实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念。为系统化开展教学,体现大单元内容整体性,应将大情境当作载体,通过多个渠道搜集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素材,创设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情景,为学生学习奠定主基调。为此,教师应认识到生命观念是利用科学生物学思想和方法对生命现象进行描述总结而获得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体验生命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生命意义和探究生命世界。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生物学科学习和实践价值,尝试用专业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由浅入深地完成新课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生命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大单元生命教育主题,教师应创设多元化情境,充分体现生物学的科学性、人文性,促使学生从生命观背景下学习和挖掘与之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感受生物学魅力的同时,坚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观念。

(三)以大任务提供驱动力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布置学习任务指引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和探索生物现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生命观念。大任务由多个子任务构成,大任务与单元大概念紧密相关,在情境中划分为多个小任务,与单元次位概念相关,贯穿在生物情境中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生物现象提出问题、制订解决计划和开展实践活动。将大任务当作驱动器,能够促使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运用生物学知识和学科思维逐一突破子任务,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接受现实检验的同时,落实各种生命观念。在大单元整体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设计差异化子任务,可以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组建学习共同体。如面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布置简单现象分析任务使学生初步形成生命观念;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布置开放性案例分析任务,促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和运用,巩固树立正确生命观念。依靠任务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在学生合作完成大任务过程中深入理解生命观念,确保每名学生都树立正确观念,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三、 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聚焦生命观念,明确教学主题

在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生命观念培养目标,应合理确立大单元教学主题。为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将生命观念大致划分为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四个部分,深入分析单元具体教学内容后提炼出有助于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的概念。对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整体内容以“生物圈”为主题,引导学生构建生命与生命间的链接,意识到生物圈为统一整体,每个生命都需要获得尊重。聚焦生命观念,教师应通过梳理各章节零散知识点,找寻与主题契合点作为教学纽带,合理导入教学,带领学生构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把握学习关键点的同时,循序渐进形成生命观念。

以“生命的世界”为例,在围绕“生物与环境关系”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时,可以从生物圈角度解释教材内各章节关联性,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架构,产生整体记忆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出发找寻各单元主线,系统理解生物概念。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角度总结归纳生物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命现象和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辨识生物的同时,学会按照一定特征完成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分类,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初步理解生物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生活特点,衍生出“生物能否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中哪些因素将影响生物的生活与分布”等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意识到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每种生命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共同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应结合生命观念培养要求设定教学目标,确保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要求。具体来讲,就是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层面。首先,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理解生物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和影响关系、认识生物与环境为不可分割整体、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为最大生态系统等,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破坏实例形成总结概括、合作分析等能力,直接指向科学生命观。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采取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积累科学探究经验,形成理性思维。最后,情感与价值目标包含产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树立保护生物和环境的观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细化目标,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线索和教学目标系统化学习大单元内容,保证学生顺利形成生命观念。

(二)创设多元情境,指向生命观念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需引导学生对生命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生命组成和发展变化等方面形成总体认知和基本观念。为此,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等多种手段创设多元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性,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等解释生物现象,在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和验证生命观念。

首先,考虑到初中生物学内容较为抽象,对依然依赖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理解难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音视频等素材,利用可视化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命现象和探寻其中规律,达到向学生传递生命观念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命的演化》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人类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胎儿从受精卵开始,由母体持续提供营养物质;随着胎儿变大给母体其他脏器带来压迫,将加重孕妇身体负担,最终孕妇在胎儿发育完全后经历分娩产下婴儿。学生通过观看胎儿生长纪录片,了解人类孕育初期的成长和变化,能够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形成尊重、敬畏生命等观念。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营养》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曾经有学生因为饥饿而晕倒被送至学校医务室的案例,向学生提出“你是否有过挨饿的经历,身体有怎样的感觉?”等问题,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同类事件,然后共同探究“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条件”。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可以指出人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食物,并在教师引导下探究食物中哪些营养物质能够被人体吸收等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脆弱,产生热爱、珍惜和保护生命等观念。

最后,教师应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将生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生命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绿色开花植物等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植树栽花等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真实情境中。学生在动手浇水、松土等操作后,将时刻关注植物生长状况,在教师指导下定期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认识到植物生长过程的不易,体会植物存在对人类和地球的意义,树立保护自然等正确生命观念。

(三)设计学习任务,促进观念形成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高效、高质量开展学习活动,深入理解生物学理论,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开展单元学习活动,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掌握生物知识和技能,形成基本生命观念。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合作探究植物生命活动,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理论,从物质和能量循环角度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任务布置上:其一,教师可以设计调查地方常见植物生长过程的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种子植物,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制作植物模型,展现植物种子、根茎、花叶等结构,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其二,设计寻找常见开花植物的任务,采集植物作为实验素材,设计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研究实验,绘制思维导图总结不同作用方式的特点,根据研究解答植树造林意义;其三,设计资料论证任务,围绕“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这一论点,搜集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资料展开系统论证,撰写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因素的研究报告。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采取小组合作分工方式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在组内分享各自搜集的信息,通过互动讨论发生思维碰撞,做到系统学习和理解生物学内容,从而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学生生命观念提供有力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布置各种任务应配合创建相应的生物情境,确保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正确导向,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结构特点、生命活动,认识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形成问题分析、科学探究等能力的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爱护环境等正确的生命观念。

(四)评价教学效果,引导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