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感恩教育探索
作者: 周映琴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频率变得越来越高,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体系。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时,幼儿教师应当开拓幼儿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文章通过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合理利用相关文化资源,提升感恩教育的水平,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也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不断成长,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幼儿园;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63-04
在进行学前教育时,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们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与祖国,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的内涵相对较为丰富,除了是指幼儿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之外,也应包含对食物的珍惜、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感激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丰富感恩教育的素材,提高感恩教育的内涵,也让幼儿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个人的感恩意识和能力。
一、 对多元文化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概述
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文化现状和文化交流状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更新的频率逐渐加快,各民族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进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品种和新的文化宣传方式。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达,社会的发达也造就了多元文化,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内涵,同时达到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而幼儿园感恩教育则是指在学前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者借助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传输感恩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拥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和素养。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家长们对孩子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很多家庭都完全以孩子为中心,以至于孩子从小在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在这种状态下,幼儿很难形成感恩意识,拥有感恩、报恩的能力。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目标则在于培养幼儿们的感恩意识,让幼儿们可以在人生早期价值观念生成的关键阶段,拥有关注他人、回报他人的意识与能力。多元文化与幼儿园感恩教育看似没有实质性的关联,但就这二者的发展和相互影响情况来看,多元文化可以让幼儿园的感恩教育课程变得更具丰富性。以感恩教育为途径,进行多元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更能提高幼儿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可以强化幼儿们的感恩意识和文化修养。
二、 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助推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关键点
(一)理清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演进
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展开幼儿园感恩教育时,幼儿教师应学会理清在幼儿教育中的文化内涵。许多幼儿园在思考构建文化课程和感恩教育课程时经常狭隘地将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然而现今的文化更加强调体现出多元性。幼儿教师必须深度思考文化的内涵,真正理解文化的演进,从而在感恩教育当中体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艺术特点等,借此使幼儿们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能够由心出发产生感恩之情。另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幼儿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加丰富,对感恩的认知也能更加全面。理清了文化的内涵和属性特征后,幼儿教师设置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时,也能够更好地融合文化元素,体现出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让幼儿也能够更具感恩的意识和能力。
(二)关注时代精神,有效丰富感恩教育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不能只是以理论知识宣教的方式,让幼儿们获知感恩的必要性,或者让幼儿对感恩的认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幼儿教师而更应以多元文化助推幼儿园感恩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相关教育活动中体现出当前的时代精神,从而使感恩教育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时代精神包含某一个特定时代节点的文化思潮、价值观、社会氛围等元素。强调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时代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幼儿们对感恩的认知度,还能够使幼儿们从小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拥有自身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强化自身时代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意识。感恩教育的目的也不再只是让幼儿们能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它更加强调提高幼儿们的时代精神,让幼儿可以感恩周围的一切,将来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做出个人的贡献。
(三)面向未来世界,有效构建课程文化体系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未来人”成为教育的热点。幼儿园在进行学前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时,也需面向未来和世界,构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合理传输感恩知识,让幼儿们能够在学前教育阶段打开学习视野,真正做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深化个人的感恩思想。以面向未来为方式构架感恩教育的课程文化体系,还能够帮助幼儿们理解“感恩”的内涵,了解在当今时代背景以及未来世界中感恩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落实方法。在构建相关课程文化体系时,幼儿教师也可将文化与感恩两种要素结合起来,促进幼儿们的综合发展。比如,在设置系列课程体系时,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社会中的资源,让幼儿们了解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发展趋势,并获知这些职业对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幼儿们也能够产生由衷的感恩之情,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感受自身身为社会一分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未来幼儿们也能够抱着感恩之心,不断学习知识与技能,成长为具备创新意识和综合品质的优秀人才。
三、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强调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时,应根据幼儿当前的文化素养发展情况、感恩意识成长情况展开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满足幼儿们的学习需求。在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根据这种差异设置系列教育活动,才能够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通常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会将幼儿们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不同的阶段引入的文化体系和进行的感恩教育方式也应体现出差异性,从而遵循幼儿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提高感恩教育的水平。
1. 3~4岁小班幼儿
通常3~4岁的小班幼儿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思维能力较差,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幼儿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相对趣味的引导手段,增加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虽然小班幼儿们有了基础的交流沟通能力,但对理解相关文化知识以及感恩的实际含义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幼儿教师设置系列主题活动时,可以多多借助游戏等方式来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强调使幼儿们能够正确认识“感恩”二字。比如,幼儿教师可以设置角色互换活动,组织幼儿们进行游戏操作,让幼儿可以体验家长在社会当中的劳动者角色,如学习作为家庭主妇/主夫如何整理内务、打扫家庭卫生;学习作为社会某种职业的亲属如何处理某项工作,保持正确的职业态度。在该过程中,幼儿们能够基本理解相关职业和工种的特点,也能够明白感恩的含义,对“感恩”建立初步的认知。以多元游戏活动进行感恩教育,还能够引导幼儿了解在当前文化背景下,社会中相关职业的属性特征。
2. 4~5岁中班幼儿
而4~5岁的中班幼儿已经拥有了基本的共情能力,此时幼儿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幼儿“知恩”上。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种类的活动,让幼儿可以在活动中体验他人的感受,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和不易,从而对他人的贡献产生由衷的感恩之情。相关活动应具备体验性的特征,让幼儿能够更具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幼儿教师也可适当引入多元文化内容,尽可能地凸显在社会状态下,相关文化发挥的作用和所呈现的状态,也让感恩教育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以“有序的社会”为主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引导幼儿从学校走进社区,了解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社会角色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使幼儿能够识别这些工种,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感恩之情。譬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交通警察的日常工作方式,理解他们对维护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获知一些常见的交通标识、违规操作行为、相关的文化现象等。幼儿也能在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恩意识,对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增加认知度。
3. 5~6岁大班幼儿
而5~6岁的大班幼儿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此时,幼儿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则需引导幼儿们通过实施具体的感恩行为,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修养。比如,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们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借由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贺卡、进行绘画创作,从而利用创作成果表达对家长、教师或者其他对象的感恩之情。这些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的感恩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达到合理传输文化知识,提高幼儿们文化素养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绘画能力,因而可以促进幼儿们的综合成长。在引导大班幼儿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们的主体意识发展情况,要给幼儿更多的主动权,使幼儿可以积极展开感恩行动。将自身掌握的文化知识应用于感恩行动当中,并在实践中丰富学习经验,提高感恩能力。
(二)以绘本阅读传输文化知识,借助故事助推幼儿感恩意识的发展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绘本故事传输文化知识,助推幼儿感恩意识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引导手段。借助绘本阅读的方式展开系列教育活动既能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也能够达到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可以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阅读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开拓学习视野的重要渠道,绘本中的相关故事情节极为丰富有趣,往往包含色彩鲜艳的图片、鲜明的角色与人物,对幼儿而言极具吸引力,且与幼儿当前的年龄特征、学习思维契合。幼儿园可以在进行幼儿感恩教育时引入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绘本故事,让幼儿主动阅读和学习绘本知识。这些绘本故事中还包含多元文化内容,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借助绘本阅读的方式实施感恩教育工作,也需要借助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幼儿教师要设置明确的学习主题,合理地开发相关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幼儿们进行绘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了解相关故事的发展过程,从故事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提高幼儿的文化修养。比如,在以“感恩亲情”为教育主题展开多元文化感恩课堂时,幼儿教师可以筛选出诸如《幸福的大桌子》《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我爸爸》等绘本资源。这些绘本故事以家庭为教育背景,向幼儿传输了亲情之爱的可贵,也让幼儿可以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感恩意识,能够对父母的贡献拥有感激之情。又如,幼儿教师在设置以“感恩友情”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时,可以筛选诸如《彩虹色的花》《你真好》等绘本资源,从而以友情为教育的主题,让幼儿学习与交流。幼儿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了解友情的可贵和重要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做到和他人友好相处,珍惜朋友的帮助与陪伴。而幼儿教师在以“感恩自然”为主题设计感恩教育活动时,可以借助诸如《爱心树》《如果地球被我们吃了》等绘本资源,让幼儿可以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了解到大自然的馈赠并非无止境的,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也让幼儿能够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借助绘本故事传输这些文化知识,提高幼儿对周围亲人、朋友以及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也能够达到提高幼儿综合品质的目的。幼儿教师需注重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优秀绘本资源,设置鲜明的感恩教育主题,让幼儿可以在绘本课堂当中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个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抓住节日文化宣教契机,合理地开展幼儿园感恩教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幼儿园感恩教育时,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节日契机,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并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够深刻地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且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恩,将感恩付诸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节日”作为教育主题,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幼儿教师在以节日为契机设计感恩教育活动时,可以积极引入多元文化知识,借机介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从而提高幼儿的个人认知、开阔幼儿的文化视野,让幼儿能够对多元文化抱有正确的态度。引入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还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幼儿参与感恩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中进行感恩教育时,幼儿教师可以结合节日的特征,让幼儿主动分享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然后,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一些与父亲节、母亲节主题相关的视频内容,使幼儿能够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与父母之间的温情瞬间,借此提升幼儿的感恩意识。幼儿教师还可鼓励幼儿们将这份感恩之情化为实际的行动,诸如学习如何制作卡片和小礼物,从而送给父母,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又如,幼儿教师可以借助诸如国际警察日、教师节、劳动节、圣诞节等其他的国际性节日,让幼儿们学习多元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节日的由来;同时学习社会中不同职业人士、不同民族群众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让幼儿能够了解他们对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从而激起幼儿的感恩意识。在浓厚的节日氛围当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也更能提高幼儿们的学习水平,可以增强幼儿们对感恩的理解程度,也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将感恩之情付诸行动。除此之外,幼儿教师也可着重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诸如在重阳节等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的节日契机中,幼儿教师可以向幼儿们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由来、饮食文化,使幼儿能够建立起基本的文化认知,对本民族的节日文化拥有浓浓的自豪感。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具备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感恩活动。诸如到敬老院等场所慰问和关心他人,让幼儿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奉献个人的力量,将感恩之情付诸行动,并于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需要理清对多元文化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认知,理解相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历程。在教育中更加关注时代精神,要面向未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应当在教育过程当中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感恩教育的水平。幼儿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绘本素材,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在教育中,幼儿教师也可抓住节日文化宣教契机,从而合理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提高幼儿的综合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娟霞.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3):179-181.
[2]俞芳.以多元文化激活幼儿园课程的生命力[J].福建教育,2023(51):1.
[3]潘晓笑.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J].智力,2023(5):179-182.
[4]谢丽莉.传承美德·学会感恩——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对策研究[J].智力,2022(30):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