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冲击与正向助推:“梗”文化之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引导之策

作者: 沈航

摘  要:“梗”文化流行于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产生逆向冲击与正向推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梗”文化挑战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削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梗”文化内隐心理调适与补偿、情感凝聚与批判、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个性化价值培育的思政功能,其功能的发挥将有助于促成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及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面对“梗”文化的双重影响,高校与思政课教师应双向发力,积极引导与发挥“梗”文化之于思政课的正向助推作用,消除其逆向冲击的不良影响,以此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逆向冲击;正向助推;“梗”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193-04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of "meme" cultu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exerted a du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anifesting both counteractive impact and positive impetus. On one hand, "meme" culture challenges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mining the authoritative position of educators within this domain. On the other hand, it embodies implicit function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compensation, emotional cohesion and critiqu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personalized value cultivation. Leveraging these functions can contribute to unify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with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ng constructive thinking with critical analysis, bridg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well as aligning dominance with subjectivity. Faced with this dual impact of "meme" culture, universities and educators should work collaboratively to actively guide its positive propulsion with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while mitigating its counteractive effects. This approach will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uch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is new era.

Keywords: reverse impact; forward propulsion; "meme"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海量网络信息资源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轻松,但信息泛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力量的角逐,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纠葛,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判断。“梗”文化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由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青年群体所创造,最早为笑点、笑话之意。但随着“梗”文化的发展演化,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显现。同时,“梗”文化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引导与发挥其内隐的思政功能,放大其对思政课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化解其逆向冲击的不良影响,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一  逆向冲击:“梗”文化之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消极影响

随着参与“玩梗”“造梗”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梗”文化逐渐从网络走向现实,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梗”文化是亚文化的分支,具有对抗主流、蔑视权威等亚文化的普遍特征。这种对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权威,对思政课建设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  “梗”文化通过“语意重构”挑战了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语意重构”是“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因其话语表达的“简洁明了”与“标新立异”,而易于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大学生热衷使用自创的话语进行交流,善于用图像与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例如,他们在“哦”字原有意义之上重构了词意,创作了新词——“哦了”,表达出与“哦”字截然不同的意义。又如他们设计了“小岳岳”“沙雕熊猫”等表情包,创作了“ZD”(知道)“YYDS”(永远的神)等符号。“语意重构”在传统话语体系之外事实上又创设了一种独属大学生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是他们自我娱乐的产物,相对于思政课教师严肃认真的政治话语,“标新立异”的“梗”文化话语显然更具吸引力,直接挑战了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有学者指出,当前思政课话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政治话语、生硬的文件话语和强势的权力话语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占据主流地位;二是教学话语脱离了复杂多样的现实世界,使用的教学话语新鲜感和时代感缺失;三是控制式教学话语较多[1]。相较于严肃的政治话语与生硬的文件话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话语;相较于滞后于复杂多变世情国情的教材话语,大学生更容易对新鲜时髦的话语感兴趣;相较于控制式话语,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对话式的话语。如在讲授“大国外交”相关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热播系列短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兔子”“鹰酱”“大毛”之间的话语与学生对话交流,更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  “梗”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挑战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身份认同”是“梗”文化给予大学生展现个性身份的重要窗口,但也潜藏着对抗既有权威的风险。当代大学生是“00后”群体,他们生动活泼且知识储备丰富,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他们在寻求自身发展方面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循规蹈矩。他们渴望社会对大学生个性价值的认同,而不是沿着既有道路去获得父辈眼中的“成功”。相对于考公考编与进入国企等父辈对子女事业发展的普遍期望,一些大学生更注重个性价值的实现,希望选择符合个性的发展道路。那些寻求个性发展,未按父辈“既定道路”前行的大学生,则大多会被打上“彷徨”“佛系”的标签,成为成年人眼中的“离经叛道”。透过这些标签,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影响力、话语权在社会生活中极为微弱,他们渴望被认同,渴望向外界展示个性,以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却被社会秩序所左右而无有作为,必然与既有权威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延伸到思政课堂,对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产生了冲击。思政课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宣教阵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也必然围绕社会主流价值观展开。但在一些大学生眼中,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其父辈的说教实质上并无差异,其目的是将他们引入“既定道路”,以获得社会公认的“成功”。为达到这个目的,大学生必须磨平棱角、收敛个性、抛弃情感,这显然难以令其接受。由此,大学生便对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有的大学生不听讲、不配合,甚至还在课堂上公然与思政课教师唱反调,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权威受到挑战,既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也无法使广大学生真正信服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二  正向助推:“梗”文化之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积极助力

“梗”文化对思政课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冲击,在某些条件具备之时,“梗”文化将最大程度弱化亚文化的“抵抗”特性,转化为推进主流文化发展传播的“正向助推剂”。

“梗”文化“正向助推剂”作用的发挥需要挖掘与利用其内隐的思政功能,而这些思政功能恰恰潜藏在它的文化特征之中。

(一)  “梗”文化内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思政功能

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共同性、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征[2]。“梗”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同样具有以上四个特征。首先,就文化的共同性而言,“梗”文化内隐了心理调适与补偿的思政功能。“梗”文化是大学生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活力而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梗”文化的产生始于大学生对“梗”的重新释义。他们把汉字“梗”与天津方言“哏”相结合,将其解释为“笑点”“笑话”,并以“梗”来表示某类具有娱乐意味的话题。在“造梗”“玩梗”过程中,他们享受着“梗”带来的愉悦,缓解与释放了身心压力。随着“梗”的风靡,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接受了“梗”文化,参与到“造梗”“玩梗”的行列。这本是他们身心调节的自娱之举,恰在无意间共同成就了“梗”文化。其次,就文化的时代性而言,“梗”文化内隐了情感凝聚与批判的思政功能。“梗”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年文化生活互动的时代产物。“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学生在“造梗”“玩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时代主流文化的熏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对世情国情展开分析思考,能进一步凝聚他们的爱国主义力量,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再次,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梗”文化内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政功能。“梗”文化植根中华大地,源于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文化。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造梗”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带有西方的某些痕迹,甚至还会使用到一些英文。但通过“造梗”“玩梗”,他们既翻出了似陈年“老黄历”般的汉字“生僻字梗”,又搬出了“笔画梗”“谐音梗”,实则是对汉字、拼音等中华语言文字进行了科普回顾与创新重构。在语言文字原有意义之外,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他们的创造既饱含创新意味,又传承了民族文化。最后,就文化的地域性而言,“梗”文化内隐了个性化价值培育的思政功能。“梗”文化产生与发展于特定的区域,脱离了特定区域,“梗”文化便会萎缩乃至消亡。其发端于虚拟网络,在大学生群体聚集的区域演化发展。在“梗”的场域里,大学生可以不受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互相交流交友,表达个人意愿,彰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身的价值。

(二)  “梗”文化的思政功能将正向助推思政课建设

心理调适与补偿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促成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思政课是兼具政治严肃性与系统理论性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更习惯用灌输式教学法授课,虽理直气壮讲了思政课,达到了显性教育的目的,但较少挖掘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缺少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梗”文化的加入可以为严肃的思政课堂注入青春的活力,通过加入“热梗”话题的讨论,设计类似心理团体辅导等互动教学环节,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给予大学生以别样的学习体验,缓解了因晦涩理论带来的学习压力,还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艺术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情感凝聚与批判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促成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着力于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共同情感,但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系统批判深度不足。思政课难免会被大学生打上“晦涩难懂”的标签。“梗”文化是大学生表达自身情感态度的载体。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因“梗”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用“梗”来表达群体的喜怒哀乐,用“梗”来褒贬人物、针砭时弊,呈现对现实强烈的关照。“梗”文化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批判性。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相应“烂梗”的同时,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深入批判。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促成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梗”文化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便是其极强的实践性。“00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在网络加持下,“有事问度娘”成为了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常态,也造就了他们极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整体缺乏系统性全覆盖式的实践课程设计,无法让大学生用亲身实践来回应解答自己的理论困惑,也难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深入了解中华现代文明的璀璨辉煌,极大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梗”文化的加入可以为思政课增添更多的实践内容。通过话题的选择与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造梗”“玩梗”“论梗”,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实践创造力。大学生可以在“梗”的创新实践中,逐渐探索与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秘。个性化价值培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促成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现实中“具体个人”价值予以更多关注[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也应当重视学生“具体个人”价值。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展现的愿望。但由于思政课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意间会忽视学生“具体个人”价值在课堂中的展现,致使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缺失。“梗”文化的加入可以有效倒逼教师改变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转向更具吸引力的对话式教学。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终结者[4],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讨论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论梗”来表达对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用“造梗”积极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满足他们对个性价值展现需求的同时,构建起平等对话的平台,将极大拉近师生关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