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游银珠

摘要: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书—思考—表达”三个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趣味导入和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集体和自主阅读中掌握故事情节。在思考阶段,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在表达阶段,通过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培养自信与创造力,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58-04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步阶段,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发展。近年来,“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文章将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及其带来的教育启示。

一、 “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读思达”教学法是指通过“读书—思考—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教学法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更要通过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表达巩固阅读成果。这种方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注重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读”,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是“思”,指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是“达”,即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和表达力,这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相一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 “读思达”教学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与教学案例

基于新课标,“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这与“读思达”教学法的理念高度契合。

(一)“读”阶段:兴趣导入与基础阅读

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材,如图画书、童话故事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吸引力的文本。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故事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还能增强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线索,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决定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来进行一次阅读教学,这节课的主题是《秋天》,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情景散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趣味中感知秋天的美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一开始,教师用一段秋天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中呈现的是金黄的稻田、红红的苹果和五彩斑斓的落叶,美丽的景象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借机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色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落叶”“丰收”“凉爽”等。通过这段视频,学生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接下来,进入阅读课文的环节。教师以柔和的语调范读《秋天》这篇散文。随后,学生们跟着教师的节奏朗读课文,对于那些生僻字和难读的词语,教师逐一示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准确发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圈画文中描写秋天的词汇,如“金黄的稻田”“红红的苹果”等,让孩子们在朗读中积累词汇,丰富他们的语言储备。

在另一节语文课堂上,教师选择了经典寓言故事《乌鸦喝水》作为本次阅读教学的素材。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鸦和一个瓶子,用生动的语言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采用教师领读和学生跟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通过集体朗读,学生对故事的基本情节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执教一年级语文第八单元的韵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设计了一堂充满互动和思考的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兴趣导入、基础阅读、问题探究与深度思考、表达与展示几个核心环节展开。

课堂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系列与冬天和雪景相关的图片,如覆盖着白雪的树林、小动物在雪地中行走的画面等,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通过提问“在这么美丽的雪地里,你觉得会有哪些小动物呢?”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想法。这个简单的环节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在基础阅读阶段,教师首先为学生朗读韵文《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感受韵文的节奏和情感。接着,学生们跟读,教师特别注意纠正他们的发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正确朗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字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生字,并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其意思。例如,通过实际动作来表现“画家”一词,让学生形象理解小动物在雪地中留下的印记。

(二)“思”阶段:问题探究与深度思考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思”阶段,教师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你认为这个角色为什么这样做?”或“如果你是角色,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和情境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借鉴他人的思路,深化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直观地展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四单元《秋天》教学的课堂上,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教师设计了几个进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中描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开始思索,教师鼓励他们分成小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见解,比如,叶子为什么会变黄,秋天的果实为什么成熟等。通过集体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秋天特征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八单元《乌鸦喝水》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文本中圈出他们认为重要的词句。教师提出几个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乌鸦为什么会想到用石子?”“如果是你,你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乌鸦的聪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学生被分成小组,讨论乌鸦的解决方案及故事的寓意。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梳理故事的关键情节和乌鸦的思考过程。通过这种视觉化的工具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故事结构。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八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的课堂上,随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教师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探究与深度思考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小动物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在雪地上‘画画’的?”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理解。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并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启发,从而对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各种足迹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达”阶段:表达与展示

在“达”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新课标强调学生有表达的自信,体现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与“达”环节的目标一致。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如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等。这种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具备一定书写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或对故事进行续写,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不仅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创造力。定期组织阅读成果展示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如读后感、读书小报等。通过展示,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就感,还能相互学习和激励。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四单元《秋天》教学的课堂上,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踊跃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给予积极的反馈,并适时补充一些知识点,例如,秋天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活。这种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让他们在表达中获得了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展示他们对秋天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化身为秋天的果树、小动物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孩子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再现了秋天的种种景象,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用五彩的颜色绘制出金黄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果园,以及飘落的树叶。每位学生都用一句简短的话描述了自己的作品,课堂上充满了创意和欢笑。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八单元《乌鸦喝水》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组织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乌鸦和其他动物,通过情景剧的方式重现故事情节。这种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做?”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想法,并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情景。通过这种创意写作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还激发了创造力。之后,学生们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和写作作品,并在全班面前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八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课堂上,在表达与展示环节,教师让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艺术形式展示他们对韵文的理解。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纸上用蜡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雪地画作”,模拟小动物在雪地中留下的足迹。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一种小动物,思考它可能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图案,然后用画笔表现出来。作品完成后,学生们将自己的画作展示在教室里,并用一句简单的话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读思达”教学法在实践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任务。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并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通过观察和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阅读能力。

(五)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因此,在“读思达”教学法中,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选择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通过多角度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教师还应定期反思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