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张广刚

摘要: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文章着重探讨将古诗词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融合的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引导学生深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深层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62-03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初步接触以及感知古诗词的黄金时期,对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未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基于此,文章致力于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模式,希望通过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 小学古诗词阅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夯实文化根基与语感表达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又是锤炼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力工具。学生在接触和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古代文学经典的韵味,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学习经历,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更能在无形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

(二)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文化取向都在经历着塑造和定型。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将对学生未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产生深远影响,助力学生成长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坚定文化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二、 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尽管古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字词解释、逐句分析以及背诵默写的层面上。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未能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消磨。为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是当前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虽然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词,但他们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较为浅显。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到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和哲理,因此也就难以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 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为实现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并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精髓,这一融合过程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让学生掌握诗句和字面的意思,更应引导他们深入探索诗歌背后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意蕴。李白通过简练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感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思乡之情,进而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家乡、对亲情的重视。

教学《悯农》一诗时,除让学生理解农民的艰辛劳作和粮食来之不易,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勤劳、节俭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美好品质。

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结合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向学生介绍其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述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习俗,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敬老爱老、思念亲人的传统美德。

(二)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与开展体验式学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情境以及积极开展体验式学习,对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教学策略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投入度,更好地促进古诗词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咏柳》一诗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春天柳枝垂拂、婀娜多姿的生动画面,同时,配以柔和的春风声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春日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仿佛能够触摸到柳树的柔软枝条,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对诗中描绘的柳树形象产生更加深刻地感知与理解,这种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诗句的直观印象,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热爱。

在《清明》一诗教学中,教师可尝试采用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清明节传统习俗的再现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扮演古人,模拟扫墓、踏青等节日活动,能更真切地体验到清明节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与情感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

对《村居》的教学,教师可巧妙地将乡村风光的图片与轻快活泼的乡村音乐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充满田园韵味的诗意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诗人笔下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和谐,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培养了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则可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打造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与壮美景色,深刻地领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穷魅力,增强了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细致且全面的评价,教师不仅能系统地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深入地观察并评估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能力与兴趣。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实现教育的深层次目标。

以《元日》一诗教学评价为例,教师不应仅仅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机械背诵和理解字面意义上,更应着重评估他们对诗中描绘的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深层文化含义的领悟。例如,设计评价任务,让学生探讨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些习俗所蕴含的吉祥、祈福的寓意,并思考它们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在《乞巧》一诗教学评价中,同样需要深入学生对七夕节及其乞巧习俗的文化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评估。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评价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女性通过乞巧活动所表达的对技艺精湛的追求,以及七夕节所蕴含的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检验学生对诗文的深度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教授《江南春》时,教学评价更应侧重对学生是否能从诗中描绘的江南春景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审美追求和文化情感的考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江南地区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丰富内涵,加深学生对这一地域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同。

(四)着重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切实感受古诗词当中蕴含的哲理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深入解析古诗词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哲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还能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赏析环节,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古诗词的哲理之美。

以《出塞》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突出古诗词的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与边塞军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或简短文字,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韵味。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出塞》这首诗,在详细讲解诗句含义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共同探讨,针对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学生对《出塞》一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情感起伏与节奏韵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与哲理思想,通过讨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学生可以深刻领悟到诗人对家国安危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可结合《出塞》一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进行拓展讲解,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与文化知识,教师可帮助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价值,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通过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将《出塞》一诗中的场景与情感展现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四、 结论

将古代诗词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弘扬国粹的重要举措,通过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并辅以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有力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交融,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中感悟文化根脉,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为未来全面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雪莲.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j].家长,2022(19):174-176.

[2]吴秀云.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20(94):51-52.

[3]屈学翠.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天津教育,2020(29):125-126.

[4]张亮,张配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j].天津教育,2023(24):94-96.

[5]邓全敏.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j].文学少年,2020(12):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