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何晓亮

摘要:结构化教学即将零散、静态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运用,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通过知识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路径、教学资源和实践运用等五个方面的结构化教学,提出了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最后对结构化教学的效果和评价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结构化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69-04

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逻辑思维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知识点零散、教学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 结构化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结构化教学的内涵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使学生在获得零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更能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中。结构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进行模块化的划分与重构。每一个模块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模块之间又通过内在的逻辑链条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原本静态、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动态、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从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此外,结构化教学还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它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不断将新的知识元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还能够在动态变化中保持持久的活力。

(二)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格式塔学习理论由韦特海默提出,强调学习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和整合。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新学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二、 结构化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梳理教材,加强知识衔接的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知识衔接的结构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衔接结构化分为横向衔接的结构化和纵向衔接的结构化两个方面。横向衔接主要是指在不同但相关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可从长方形的性质拓展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师准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者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在结构上与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在学生对两种图形有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对比两者的性质。例如,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但角不一定是直角。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掌握两种图形的共性与特性。教师通过几何变换,如平移或旋转,向学生展示长方形如何变化成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演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两者在几何关系上的衔接,并加深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理解。

纵向衔接的结构化则是指在同一知识体系的不同层次之间建立联系。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为例,在熟悉其性质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讨论“如何衡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的概念,通过“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外框的长度”来引出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剪纸、拼贴等,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深入理解计算公式的来源。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循序渐进,加强学习方法的结构化

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混合运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混合运算的作业,帮助学生提炼零散的计算方式,将其拓展至系统的运算顺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基础运算练习,熟悉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运算后,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开始时设计包含两个运算符的题目,如简单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先后顺序。随着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逐渐熟悉,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度,如引入括号、增加运算符的数量等。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混合运算的系统顺序,即先乘除后加减、括号优先等规则。最后,通过设计一系列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以巩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再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拓展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学习方法。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特殊形状开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简单的推导,让学生理解这些特殊形状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阶段,重点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上述图形在面积计算公式上的联系和区别。随着学习的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面积计算中的共性。例如,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求解面积,从而让学生理解到形状变化背后的面积计算本质没有改变。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状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不随形状的具体变化而改变。

(三)注重过程,探究教学路径的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路径探究中应加强数字技术的利用,注重学生结构化的学习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数字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结构化的数学探究中。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例如,使用数学软件或在线工具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总结数学规律,从而深化对知识结构化的理解。数字技术还可以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其定制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的知识建构。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路径探究中,应组织小组合作,构建集体化的结构化学习过程。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合理分组,并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与协作。为小组设计具有结构化的数学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小组成员逐步深入探究,共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通过讨论、辩论和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共同完善对数学知识结构化的认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还应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

(四)资源整合,实现学习资料的结构化

一是整合线上资源,加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搭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整合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搜集与整合优质线上资源,互联网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互动课件、在线题库等。教师通过筛选和整合这些资源,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线上学习资料库,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答疑和测试等活动。这不仅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还能够通过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整合线下资源,优化学习资料。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而教辅资料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教师应通过精选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解题技巧。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校本教研,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学习资料,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除了纸质资料,教师还可以整合线下实践资源,如数学实验室、数学兴趣小组等,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五)注重实践,促进知识运用的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促进知识运用的结构化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之一。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应设计综合性的任务,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综合性的任务应该跨越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整合已学的数学知识。任务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在任务的实施中可以创设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例如,设计一个关于“规划学校运动会活动”的任务,其中涉及时间安排、人数统计、物资分配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时间计算、数据统计和比例分配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明确哪些数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哪些还存在困惑。同时,拓展任务内容,让学生探索更多可能性,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还应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购物、旅行等,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些场景中,学生会遇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如计算价格、规划行程等。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从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例如,在购物场景中提出“如何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价格和性价比”的问题,并运用数学中的比例、百分数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还可以拓展问题的范围和深度,让学生探索更广泛的数学应用领域,从而增强问题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 结构化教学的效果与评价

(一)结构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逻辑严密的思维体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化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求解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而形成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结构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结构化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

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即评价应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展开。在结构化教学中,评价应侧重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和应用上,同时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在结构化教学的评价上应制订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技能评价,评价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概念理解、计算能力等。思维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

二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通过定期考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相结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口头或书面的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另外,评价标准应公开透明,确保学生和家长了解评价标准,以便能更好地参与评价过程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具体而言,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评价还应关注个体差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四、 结论

结构化教学在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知识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路径、教学资源和实践运用等五个方面的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文章还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结构化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结构化教学策略,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洪诗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24(19):65-67.

[2]刘世忠.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2024(19):80-82.

[3]吴爱文.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析[j].读写算,2024(19):83-85.

[4]白彦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班级管理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6):68.

[5]童文昭,王后雄.基于认识思路结构化的化学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6):52-56.

[6]马公启.整合·粘合·融合:结构化思维视域下单元主题复习教学[j].教学考试,2024(26):29-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