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莉辉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初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其将语篇列为六个课程内容要素之一,强调了语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文章将深入探究语篇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05-04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篇的教学不应孤立于语境之外,而应对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进行解读,来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的语境、意义、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一理论强调语篇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于语篇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碎片化的文本解读和过度关注语言知识点的讲解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语篇深层含义和意图的挖掘,也阻碍了他们语篇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了他们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索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 语篇与语篇教学概述
(一)语篇
语篇,作为语言运用中的核心单位,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与信息。它超越了单一词汇或句子的局限,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界,对语篇的定义存在多种解读,但核心思想均指向其作为意义单位的本质。halliday与hasan将语篇视为语义单位,强调其整体性和结构特征,指出语篇包含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更蕴含了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情感及社会文化背景。胡壮麟则从更广义的角度提出,语篇不受句子语法的严格约束,而是涵盖了文本与语境的广泛范畴,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语言形式,只要能够表达完整意义,均可视为语篇。
从英语教学的视角来看,语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既是语言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语言技能培养的关键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语篇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如对话、故事、文章、报告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语篇共同构成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丰富资源。重要的是,语篇的各个成分之间是相互连贯的,这种连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的衔接与连贯,更体现在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统一与协调。因此,理解和分析语篇,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从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中,以语篇为基本单位,通过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这一教学模式强调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和情境性,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分关注语言知识点讲解的局限,转而关注学生对语篇整体意义、结构特征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引导学生从语境、结构、衔接手段、叙事方式等多个维度对语篇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段落布局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文化背景。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篇的建构和表达,模仿、创作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语篇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导致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而语篇分析理论强调对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理解,分析文章的语境、结构、衔接手段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主题句、关键词等,从而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在关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避免陷入对细节信息的片面理解。分析文章的语境和背景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从而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语篇分析理论既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典型句子或段落进行模仿、改写、翻译等,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细节和结构。这些训练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除此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总结等活动中,学生能积极运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这些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语篇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分析文章的语境、结构、衔接手段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语篇分析理论还强调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既要理解文章表面的信息,还要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不断参与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三、 语篇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洞悉语言环境,深化文化认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内涵则深深地蕴含在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能够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这些知识,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理解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洞悉语言环境,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而文化认知的深化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的学校文化和教育制度,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深化他们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以“my school→millies school→our school”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pre-reading阶段可以展示所在学校的校园场地和设施,引导学生运用“there be”句型讨论学校的设施和环境,这是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更是对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随后,教师引入教材主人公millie的学校,模拟参与millie的open day,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园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融入了文化背景知识,如学校的开放日、家长会等,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了解了英国学校的文化和传统。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还能够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聚焦语篇体裁,精通结构布局之道
每种语篇体裁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和表达方式,这些特征决定了语篇的外在形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其内在信息的传递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语篇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其结构布局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语篇的主旨和信息。具体而言,教师应选取典型的语篇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让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教授记叙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线索、情节发展、人物性格描写等方面,帮助他们理解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在教授说明文时,则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定义、特征描述、分类说明等,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事物的本质;而在教授议论文时,则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论点、论据、结论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的对话文本阅读为例,在while-reading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细节信息,如millie的介绍路线、她在不同场所的活动等,并用小组讨论和问答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话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特别是在分析millie的学校介绍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情感色彩和修辞手法,如millie母亲对学校的赞美之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以及millie对学校的喜爱之情等。在post-reading阶段,教师则鼓励学生进行细读文本和讨论,深入挖掘对话的深层含义,如文章结构的层次和情感解读等,从而深化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对话文本的结构布局之道,还可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强化语篇意识,熟稔衔接连贯技法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意图的重要工具。教师教授学生识别和运用语法衔接(如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以及词汇衔接手段(如复现和同现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文本,更准确地推测上下文内容,从而在阅读中更加游刃有余。具体而言,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讲解和演示衔接与连贯技法的应用。例如,在教授unit 5 integration Ⅱ “a healthy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范文amy的生活方式介绍,重点关注其中的衔接与连贯技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指称关系,如amy在描述自己的三餐时,如何运用代词“it”来指代前文提到的食物,使句子之间更加紧凑和连贯。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连接词和短语,如“first of all”“in addition”“moreover”等,这些词汇帮助amy厘清了自己的想法,也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跟随她的思路。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词汇复现和同现关系,如“healthy”“fit”“energy”等词汇在文章中的多次出现,这些词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amy的生活方式。
以amy的文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语篇意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章中的衔接词和短语,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指称关系和词汇复现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以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范文制订写作评价表,重点关注文章中的衔接与连贯技法,以便在写作时能够加以运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是否清晰、逻辑是否连贯、衔接词和短语是否运用得当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提升推理能力,洞察深层信息含义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能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洞察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语境是理解文章含义的关键,它包含文章中的词汇、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上下文,帮助他们理解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unit 4 “school days 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millie的一天时间安排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millie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利用上下文推断出“get up”“have breakfast”等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对话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millie和simon对学校生活的不同看法,对比两人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favorite”“reason”等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