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衔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作者: 张晓尚摘要:在英语教学中,中小学英语衔接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成绩,更会增加学生压力,使其丧失英语学习兴趣。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小学英语衔接面临的挑战,并且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以便更好促进学生学习英语。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09-04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现今英语教学理念更先进、方法更多元。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中小学英语知识衔接不畅,导致成绩下降。小学到初中的英语知识呈递进状态,由易至难逐渐过渡,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更多,面临的挑战也更大。作为英语教师,应为中小学英语衔接打好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优化调整教学策略,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课程观念。同时,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让英语教学衔接更自然,带给学生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一、 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重要性
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英语。通过衔接,学生能掌握更多英语基本知识,比如,英语的语法、句型、词汇等,掌握更多读写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其二,中小学英语衔接的好,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学习断层,提高学习效率。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要求也发生变化。小学更注重单词的记忆。而中学英语对听、说、读、写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难度不断增加。所以通过展开英语衔接,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初中英语的难度,掌握学习方法,也能提高学习效率,降低环境变化给学习带来的影响。
二、 中小学英语衔接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心智发育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强,心理障碍反而很小,在学习中出现错误,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指导,接受能力比较强,愿意改正。但此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学生没能掌握学习方法。进入初中阶段后,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变多,学生心理自然产生变化,容易增加心理负担。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自尊心较强,也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害怕失败、害怕丢面子,导致产生畏难情绪。即便遇到英语学习困难,也不愿跟教师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无疑增加了英语衔接的难度。
(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衔接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成长环境各不相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掌握的单词量较少,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不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扎实,掌握的单词量很大,英语发音标准,刚入学便能用英语展开流利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比较强。这些学生不仅能轻松完成基础学业,还有较强的探索欲,愿意深挖英语知识,他们在初中一开始便拉开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面对学生间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难度不断增加,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掌握班级学生的层次情况。比如,教学难度小了,基础扎实的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影响他们能力素养的提升;难度大了,部分学生接受、理解不了,跟不上课堂节奏,自信心受到打击,丧失英语学习兴趣。这对英语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们接触的英语知识比较简单,是基础性内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 1 “myself”、unit 2 “my body”,是最简单的询问姓名、年龄、身体部位等知识,涉及的单词也比较简单,“nine”“years old”“friend”“leg”“foot”“arm”等。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相对机械化,通过口语练习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单词、问答方式。很多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是通过总结学到英语知识的,而是通过背诵记住的。但是在进入初中后,英语知识内容更丰富、知识点更多,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才能在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写作中获得更好的表现。对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思维方式转变的难度非常大,大多学生在步入中学后,还是用以前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小学英语衔接不畅。如果此时教师不能予以科学的引导,就会影响英语教学质量。
(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缺少自我约束能力,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喜欢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点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这属于更深层次的教学。并且中学英语教学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而是要让学生有自觉性、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自我学习,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学习方法。总体而言,中学英语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是教师与学生发挥协力作用,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会让部分学生不适应,导致新旧知识断层,影响英语成绩。
三、 中小学英语衔接对策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实现学生心理与学习环境的衔接
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自身心理特征发生变化。教师要想实现中小学英语有效衔接,还应正视学生的心态变化,帮助其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以甘肃某中学为例,英语教师对学生展开了心理调查,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你认为中学英语难度大吗?你有信心学好吗?”针对这一问题,班级内有35%的学生认为“中学英语太难了,对今后的学习没有信心。”结合调查问卷,教师通过一对一面谈的形式与学生展开对话:“为什么对今后的学习信心不足?”一名同学回答:“中学英语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我记忆力太差,背了也没用。”另一名同学表示:“有的知识不会,不好意思问老师同学,慢慢不会的越来越多,自己也失去了信心。”通过调查与谈话,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更敏感。学生没能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盲目害怕失败,导致英语学习难度不断增加,面对中学更复杂的英语知识,难题不断增多,中小学衔接出现断层。发现这一问题后,该教师及时干预,对状态不佳的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并且在小学生一步入中学后,便与心理教师协作进行健康心理宣教,针对学生的心理难题展开疏导,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同时,该教师还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对家长展开教育,使其明白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家校联动,共同为中小学英语衔接奠定基础,让学生用积极心态面对学习。
(二)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实现学生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英语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小学及中学的英语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律,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教师便会对学习方法有所了解,避免小学和中学的英语教学出现脱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便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展开因材施教。这一单元的主题为“谈论食物的喜好”,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展开中小学英语衔接时,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3“food”相结合,在单词中融入各种蔬菜、水果、食物等。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单词掌握上,通过“图片+文字”对的形式,让学生记住“banana、grape、hamburger、salad、tomato、potato”等单词。对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增加学习难度,让学生将自己在小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初中英语中,让学生使用动词like询问他人是否喜欢某种食物,展开听说训练: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这样,用问答的形式巩固单词的同时,练习一般现在时的陈述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英语教师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小学三年级知识与中学七年级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就不会因为学生年级跨度导致教学内容跨度变大。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寻找教学内容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中小学英语衔接更流畅自然。
(三)重视学生思维变化,实现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衔接
从小学英语过渡到中学英语,不仅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相对差,更多是靠死记硬背,学生也习惯教师的约束。在进入中学后,英语难度增加,学生需要动脑思考,总结学习方法,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网,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化意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重视学生的思维变化,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角度入手,实现中小学英语衔接。比如,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养成了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会将老师所讲的重点知识标注记录好,这一习惯便于学生后续温习,也能加深记忆。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延续下去,实现学习习惯的衔接,带给学生熟悉感,也有助于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会主动进行课前预习,除非教师要求,学生的预习能力较差。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对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不佳的学生而言,课前预习能够梳理知识点,帮助其跟上课堂节奏。所以,教师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为进入初中做好铺垫。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 6 “birthdays”教学重点在于学习与生日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能听懂、会说新句型,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展开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任务:①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日日期;②制作思维导图。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十二月份的英文单词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日查询对应的英文日期。在预习过程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when is your birthday?”学生们因为提前做过预习,所以交流难度不大,纷纷举手回答,教学效率更高。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掌握了预习方法,在进入中学后便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课堂节奏,这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实现中小学英语有效衔接。
(四)丰富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主导权在于教师,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学习。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待提升,所以教师更加注重实践练习,讲课时非常精细,一点点梳理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吃透。课后,小学生需要通过作业巩固练习课堂知识,实现新知识的消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依然很精细,但是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更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探究、挖掘知识。鉴于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生认知结构和兴趣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中小学英语衔接起来。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设备,打造一个家庭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father”“mother”“son”等,展开对话“whos that boy?”“hes my brother.”“is she your mother?”“yes, she is.”小学生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角色扮演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在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中,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更主动背诵单词、练习句型,在小学阶段便能展开自主思考,在进入初中后也能适应教学方法的转变。
四、 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正视英语衔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实现学生心理与学习环境的衔接;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实现学生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衔接;重视学生思维变化,实现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衔接;丰富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兴趣的衔接,为学生英语学习搭建桥梁,帮助其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4,24(17):79-81.
[2]陈灿芳.试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方法策略[j].新课程,2021(2):70-71.
[3]王芳.浅谈初一英语教学中的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j].新课程,2021(17):56.
[4]李清平.浅谈中小学英语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1(2):35.
[5]周藻起.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24(4):244-247.
[6]王芬娟.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23(2):117-120.
[7]林毅涵,吴书.小初英语衔接教学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2020,20(6):51-53.
[8]曹晶晶.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及解决策略[j].甘肃教育,2021(1):122-123.
[9]莫红.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8):102-106.
[10]郭梅.初中英语和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思考[j].科普童话,2023(3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