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探究
作者: 庄柳冰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也是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二者兼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文章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福建漳州地区常见的片仔癀草作为探究对象,结合地理课程中气候的相关知识,同时融合劳动、生物等学科知识,围绕“片仔癀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这一问题展开任务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实践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气候;片仔癀草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47-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提出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体现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地理实践力强调的是在“真实环境”中,通过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工具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需要运用多门学科解释、解决。因此,《地理课标》在课程内容里也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认为地理实践的内容可以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要求加以实施。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它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由此可见,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共有的特征及要求。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选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主题和内容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等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设计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片仔癀草在漳州地区广泛种植,它既是一种蔬菜,又是一味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作用,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也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到漳州品尝体验。作为漳州旅游发展的一枚新名片,片仔癀草也是中学地理、生物、劳动等多门学科的教学资源,借助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贴近学生生活,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加深了学生对科学和家乡的认识与热爱。围绕片仔癀草开展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形成一系列任务群,文章以其中任务之一——“探究片仔癀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例,展开详细阐述,以期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 任务背景
近些年,气候异常对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加强气候相关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课标》将气候作为重点并设置了相关的内容要求。其中,“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即人地关系。农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受气候的影响直观而显著。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指出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自然条件,还需“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却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缺。
漳州地区的学生对片仔癀草十分熟悉,但仅停留在生活饮食方面,而对“漳州地区为什么会广泛种植片仔癀草”等问题并无进一步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从气候角度提出“片仔癀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和开展任务,最终解决问题。在任务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并整合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探究气候要素如何对片仔癀草的生长产生影响,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除了涉及初中地理学科相关内容及核心素养,还融合了劳动和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例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劳动教育本身也需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与地理融合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又可以全面提升其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再如,扦插、观察和记录片仔癀草的生长,则涉及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和方法:人教版生物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章节中说明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八年级下册“植物的生殖”章节中阐述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这些内容均体现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此外,将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并加工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 任务目标
1. 实地考察片仔癀草种植基地,结合地理学科“气候”“农业”相关知识点,并搜集相关学科资料进行融合,初步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提升信息搜集、社会调查、地理实验的能力。
2. 借助实验开展,提高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环境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意识;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
3. 整理加工实验数据并绘制成图,最终分析得出结论,养成综合思维和计算思维,提升绘图、析图的地理实践力。
三、 任务开展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统筹安排时间、地点、整体进度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分配成员工作,组织成员进行交流并完成任务,最终展示本组成果。
(一)环节一:实地考察,设计方案
《地理课标》里关于地理实践的内容要求如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笔者认为,地理实验不应局限于模拟、虚拟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现象,还可以模拟真实地理情境,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环节一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片仔癀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是什么”这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1. 实地考察
参观当地片仔癀草种植基地,与有经验的农民与技术人员交流,认识和学习片仔癀草的形态、生长习性、种植方法以及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复习、示范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气候”“农业”相关知识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漳州地区的气候、农业情况,初步掌握片仔癀草生长的气候背景;教师示范优秀实验案例,说明实验设计的方法、规范和注意事项。
3. 交流探讨方案
小组长组织成员探讨具体实验方案,例如,实验目的、实验场所、实验周期、人员安排、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环节过程等。
4. 资料搜集与整理
根据探讨结果,成员分工收集不同学科的相关资料,如劳动学科关于植物的种植方式、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生物学科扦插栽培的方法、测量植株高度的方法等。
5. 形成并展示实验方案
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用于解决实验方案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初步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轮流分享展示本组方案,并进行评价。
(二)环节二:根据方案,开展实验
择优选择环节一中不同小组设计的方案,并作为全班最终的实验方案,根据此方案开展实验。
1. 实验器材
片仔癀草植株、锄头、铁锹、绳子、直尺、遮阳网、农业探测仪器等。
2. 实验目的
①通过地块选取,学会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关系。
②通过片仔癀草的种植,学会使用农业劳动工具和农药,同时学会利用先进技术辅助农业生产。
③学会扦插和植株高度的测量方法,掌握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
3. 实验要求
①在园地中选取三块大小相同、土壤条件类似的土地,设置为地块a、b、c,地块a、b位于阳面,整体光照强,地块c位于阴面,整体光照中等,将地块b用高密度遮阳网进行遮挡。
②将片仔癀草植株裁剪成高度、叶片大致相同的形态,在同一时间进行扦插种植。
③三块地都依靠大气降水提供水源。
④统一测量片仔癀草高度的方法。
⑤光照强度、气温、降水量只需要记录当下时刻的数据,掌握测量的方法即可,长期数据通过计算机跟踪记录。
⑥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观察记录一次,整体周期为一年,形成完整的观察记录手册。
4. 实验过程
【阶段一前期准备】
①选地:根据漳州的地理位置,在园地中选取2个阳面地块,1个阴面地块,编号a、b、c。
②开荒:认识基本的劳动工具,通过教师示范,学会使用工具为地块除草、翻耕和松土。
③种植与编号:根据片仔癀草的习性,按照一定的播种间距、深度挖出播种坑;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种植,并覆土、浇水;对植株进行编号。
④盖网:为地块b搭支架,并用高密度遮阳网进行遮挡。
⑤安装和使用仪器:学习如何使用学校小型气象站;为每个地块安装高精度农业探测仪,学习测量光照强度和气温数据。
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劳动(劳动能力),生物(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阶段二观察记录】
①定期对地块进行除草,若发生病虫害,及时喷洒农药并进行人工除虫。
②利用农业探测仪测量每个地块局部的光照强度和气温状况,利用雨量器测量当日降水量。
③利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测量片仔癀草的植株高度。
④观察片仔癀草的物候表现,如开花、结果的数量,花期的长短,花果叶形态的变化等。
⑤将相关数据记录到表1中。
(三)环节三:分析数据,推导结论
1. 数据录入和生成
将环节二中观察记录的片仔癀草的生长数据和气候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计算出每个地块的平均值。
2. 绘制图表,分析数据
①绘制“片仔癀草生长折线图”。②绘制“周平均光照强度图”,分析光照强度对片仔癀草生长的影响。③绘制“周平均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对片仔癀草生长的影响。④绘制“周平均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量对片仔癀草生长的影响。
3. 推导结论,展示成果
①片仔癀草生长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光照强度宜适中,气温较高,降水量大(但喜湿怕涝)。②漳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光照强度、气温和降水量都适宜片仔癀草的生长,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应该因地制宜。
四、 成果评价
本任务旨在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并开展简单的地理实验,同时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根据活动安排,分别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各个不同环节过程中的表现,见表2。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以乡土素材的漳州片仔癀草为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整合地理、劳动、生物、信息科技等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科学的探究思维,培养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洁.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内涵与设计要点[j].地理教学,2024(12):39-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